第二十九章 大明的变化-第2/5页





    有大臣上书要把这个工业模式在其他地方展开,比如同样有大江的武昌,洛阳,杭州等地。

    但是朱棣却没有同意。因为他还没有看清楚这个工业区的本质,却已经看到了这个工业区的可怕。

    他绝对不会同意在京城之外,

    --0---0---小--说---00xs.cc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也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工业集群,这会给地方官员带来数不清的资金和资源,也有了造反的本钱。

    如今这样的模式,其实是符合朱瞻基的计划的。

    夹江工业区现在能发展的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吸整个大明的血,在供应这一个工业区。

    在大明的科研和技术实力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之前,在这种模式很容易被模仿之前,他绝对不会大力扩张,导致技术外泄。

    他现在看似重心都集中在夹江工业区,但是实际上,他最重视的还是下马桥农庄的十个研究院。

    只不过,这是个研究院除了医学研究院崭露头角,其他的研究院更像是朱瞻基拿自己的私房钱养起来的私人爱好。

    但是其他人不知道,朱瞻基对这些研究院有多么重视。他宁愿把金阔带上,把孙林也带上,却不把负责下马桥农庄的陈诚带上,目的就是为了让陈诚帮他看管好这个家。

    金阔虽然负责半个大明的商业,但是权力都系于朱棣一念之间。

    孙林虽然负责整个大明的內监监控网络,但是如果朱瞻基不在家,这个监控网络只会受到朱棣的忌讳。

    银行的底子已经组建起来了,只要朱棣不胡来,这个系统就能慢慢发展起来,逐渐控制整个大明的金融。

    现在朱棣还看不明白这些,他只能看到银行帮大明减少了许多精力,减少了许多额外的环节。

    所以短期之内只会大力支持银行的扩张,朱瞻基不担心。

    哪怕银行现在就是搞的一塌糊涂,被朱棣取缔。但是朱瞻基也能学到经验,过几年还能组建起这个架构。

    只有研究院的人才和研究方向不能中断,因为整个基础还没有奠定起来,一点损失,都是巨大的。

    而且一旦中断,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那些人才,整个研究方向和思路就全部损失掉了。

    汇报完了大明最近几个月的大小事务,毛巡才谄笑着说道:“殿下,陛下对殿下的汉化之策非常赞赏,在朝堂上不止一次夸奖殿下。如今为了配合殿下之策,着令天下秀才移居海外,每一个秀才若自愿移居海外,当以进士使之,授七品以下官职。”

    朱瞻基大惊。“那岂不是天下读书人恨我入骨?”

    毛巡楞了一下才笑道:“怎会如此?大明各处穷酸秀才数不尽尔,他们在大明不过是芸芸众生,这一辈子都不一定中举。但是只要肯移居海外,就能得授官职,如今各县报名之人络绎不绝,已超万户呢!”

    朱瞻基仔细一想,也的确如此。能够中举的秀才,都是才华绝伦之辈。每三年才三百多人,一年平均只有一百多人。

    而大明的读书人有多少,最少也不会低于数十万,这个比例是十分吓人的。

    而且大明的读书人也不都是家境富裕之辈,许多读书人也都是贫无立锥之地。在中举无望的情况下,只能给别人充当师爷,账房,甚至是在街头替别人写信为生。

    如今只要肯移居海外,就能得一笔安家费,还能当官,哪怕是当一县教谕,也是清贵之职。

    更何况,只要能通过朝廷的职官考核,就能得授县令一职,这可都是只有进士才能担任的官职。

    如今的大明虽然不像唐朝一样有明经、明法、明算、明书、史科、三传、道举这么多项目的不同考核,但是也有多项不同的职官考核。

    这里面,当然是考明经,当进士最为有前途。但是许多明经无望的秀才也会参加税官,转运官,以及一些技术工种的考核。

    一直到土木堡之后,文官彻底掌握了朝政,那个时候,一切都是他们说了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