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三章 战场的变化-第2/3页





    在距离对方还有两三百米的地方,赵永亮吹响了口中哨子。跟在后面的一千五百羽林卫立即退到了路边,相互协助,点燃了枪管上绑着的引线。

    这种引线与鞭炮的火引有些相似,不过是用棉线加上凝固胶形成的。火绳是软的,但是却燃烧缓慢,一根火绳,可以燃烧半个时辰。

    而他们让出的道路上,空地上,三十架火炮被分散着对准了港口。

    板车的轮子被卸了下来,火炮被平放在了地上,对准了港口的船和前方的障碍。

    然后,装药手,装弹手,紧张有序地开始填装。

    不论是火炮,还是火枪,朱瞻基都让人严格测试过最佳装药量,每个弹药包都用油纸包了起来。

    这种定装是几百年后才出现的黑科技,火药定装,可以节约开枪的时间,也对枪管的维护有利。

    这是羽林卫的第一次火炮和火枪实战,每个人都严格地按照训练手册,紧张地准备着。

    即便是这样,还有人慌里慌张,忙里出错,差点没有命令就开枪了。

    而他们的最前面,是五百名两人一组,举着厚木板的同僚。

    “大人,炮台已经准备完毕。”

    赵永亮奋力吹响了口中的哨子,举起了右臂,旗手随着他的动作压下了大旗。鼓声随后响起,十门火炮就咚咚咚地响了起来。

    可惜的是,虽然目标对准路上障碍的火炮建了功,炸开了不少阻碍。而那些向海上射击的火炮,炮弹大多都射进了海中。

    负责校队和瞄准的士兵连忙又重新校对,第二轮射击又开始了。

    这一次,取得的成绩有了上升,堵在前方的倭寇们根本不敢用身躯来挡那些炮弹,仓皇后退。

    赵永亮压抑住进攻的欲望,再次让火炮进行第三轮的攻击。

    这个时候,逃上船的倭寇们也都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他们船上装的小炮,都还没有被推上来。

    三轮火炮的攻击让前方阻碍的人群散去了许多,这个时候,赵永亮才下达了攻击了任务,并且密切注意着自己一方的阵型。

    两个士兵一组,举着木板,他们身后跟着的士兵根本不用担心来自倭寇的暗箭。

    如今的距离,抛射的长弓射距根本达不到。何况,倭寇的弓也大部分是短弓,射距更近。

    当两军之间的距离只有一百米的时候,堵的严严实实的木板四散分开,每一组木板后面,都跟着六个火枪手。

    他们两人一组,轮流射击,而那些没有火器的倭寇根本连人都看不见,就已经被打的抱头鼠窜。

    弓箭在东瀛也属于奢侈品,这些倭寇配备的根本不多。在三段击的连环射击声中,他们根本没有张弓的机会。

    第一组的六个人火枪射击完毕,第二组的六个人就快步跑了上去,替代了这六个人,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装弹。

    中枪的倭寇们尝到了火枪的厉害,只能听见一声声的枪响,但是自己就已经受伤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战争的倭寇彻底被打懵了,他们连敌人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木板后面冒出的浓烟,可是一个个同伴却凄惨地抱着脸嚎叫了起来。

    再高的斗志也在这种只能挨打,不能还击的战斗中迅速消散,他们全都一个个撒腿而逃,逃向还在起帆的座船。

    大明如今的火枪使用的都是铅弹,融化的铅被一滴滴地滴进距离两米高的水池里,就形成了一颗颗状态完美的铅弹。

    而被铅弹打中的伤口,即使当时不死,后面也会化脓,破伤风,发炎,只有极少数幸运儿才能存活。

    这种伤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无药可救。

    这些倭寇当然也不会有人来救,那些没死的倭寇也被跟上来的海军士兵给一刀解决。

    然后,所有的人都停了下来,人群散的更开了。

    他们的任务不是要杀光敌人,只是要把敌人逼的不敢上岸,不能沿着陆地逃跑。

    如果大军逼的更近,倭寇的船上可也是有小炮的,容易造成伤亡。

    但是他们显然高估了倭寇的纪律性,在这个时候,没有人想着反击,他们只在考虑逃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