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家知道,目前的城市是病态的城市,我国尚处在城市病的潜伏期。所谓病态城市,是指大城市病日益严重的城市。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下面以被广泛认为最成功的城市东京为例。东京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病态的交通、病态的城市。先说东京的病态交通,据测算,东京市区30分钟的通勤仅占1.7%,30~60分钟的占31.6%,60~90分钟的占42.4%,90分钟以上的占24.4%,通行时间非常的长。日本有些人把东京地铁称作“通勤地狱”,认为东京交通已是不治之症,这是因为它剥夺了人们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等各项出勤权,而只留给人们挤乘地铁的权利,完全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把东京交通概括为15个字:准时而费时,畅通而拥挤,没有别的选择。再说病态城市:东京城市的功能布局是畸形的,在面积不大的中心区,集中了城市主要的经济和行政的功能,一半以上的工作岗位也在这里。而东京的市民则居住在蔓延至两千多平方公里的范围,交通距离远,交通时间长,所发生的交通总量也很大。这种畸形的布局也成为不治之症。因此,否定现有城市模式,这是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共识。2000年一百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世界未来城市大会,发表的《柏林宣言》指出:“全世界的城市没有一个做到真正可持续发展”。但是,人类总是在探索城市发展之路,而且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以迈克·詹克斯为代表的一批英国专家尖锐地指出:“占世界人口1/3的城市消耗了全球2/3的资源,城市再这样下去,全球将发生生态性灾难。”他呼吁“我们必须竭力发展出另一种城市模范”,“紧凑型城市应该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愿景”。我认为CEGC模式所开创的第三代城市正是这种紧凑型的城市模式。概括起来,采用CEGC模式,将形成城市发展中三个重要拐点:这就是,第一个拐点,城市发展从土地资源枯竭转变为土地资源宽裕,特别是老城区改造,从城市的负担转变为可二次开发出大量新增土地资源宝库。第二个拐点,采取CEGC模式,土地出让金收入大于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发展从资金不足转变为资金宽裕,特别是在城区改造,从政府贴资转变为政府长期增收的‘金库’。第三个拐点,城市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变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比如生态保护、园林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土地节约、历史文化遗存、文物保护等等……我的这些研究结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我用了30年的时间。

    掌声从会场的某一个座位响起,接着便雷鸣般地响彻整个会议大厅。佟老听到这掌声,看到大家激动的神情,心中也翻卷起无尽的快感和对自己苦苦探索的宽慰。任重更是兴奋,因为他已重返生命旅途,他决心在新的舞台上去导演一幕更壮丽、动人、精彩纷呈的城市发展的经典戏剧。

    高山很激动地离开了会场。

    他自己驾着车没有急于回家,而是沿着蓝江灯火辉煌、绿树婆娑的风光带缓行,他要到江心岛去独坐一会儿,认真思考一下,自己面临新的时期,如何迈开更坚实的步伐,即使前面有坎坷,他也会毫不后悔地朝喜悦的光辉方向奔去。

    月光照耀着美丽的江心小岛。

    江风吹动树木花草,散发出沁人心肺的清香。高山把车停在江边的大堤上,缓步朝夜色中的江亭走去。江亭里有麻石做的长条凳子,高山记得很清楚。在省城读大学时,他和同学们常来这里吟诗唱歌。

    “一种强烈的、无法用言语描绘的渴望在我内心中燃烧着,我好像整个人都被带走,来到一个无边无际的旷野——没有长大的树,空气里还带着一股咸味,一大片低垂的夜空、空旷;还有他,灵魂和孤寂的主人。”

    是一个女人在朗诵英国诗人沃尔特·德拉·梅尔的小说《侏儒回忆录》中的一段描写。高山也情不自禁地吟道:“是什么东西奔涌在我的内心中?它好像插上了翅膀一样向他飞奔过去,成为他沉默的同伴。”

    “你好,我想你也喜欢读沃尔特·德拉·梅尔的作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