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 君臣奏对(下)-第2/4页



        这是来自于武媚娘的启发。

        至于将华亭镇经营成一处通商口岸,则是在敕封圣旨下达的时候便有这个想法。毕竟放着后世上海这个东方最大的港口却不发展海运,实在是有些丢穿越者的脸……

        李二陛下略感欣慰的点点头。

        他还真以为房俊看不出将华亭镇赐予他作为封地的目的,而对圣旨生出怨尤之心,毕竟华亭镇那地方确实荒凉偏僻。

        但是将华亭镇经营成为江南的通商口岸、集散中心……

        说实话,李二陛下只是想将此地建设一处港口,供给水师驻扎,以便日后东征而已。

        建设军港并不太难,但是要营建一处通商口岸,工程可就大了去了。

        李二陛下略微皱眉:“有这个必要?”

        工程大了,花钱自然就多。

        虽然现在观众商业兴盛,税收不少,玻璃作坊更是远销海外,每年都有大量的利润。但是相比于东征高句丽所需要耗费的钱粮相比,依旧是捉禁见肘,不得不省着花。

        李二陛下已经从房家湾码头见识到了商业繁荣所带来的好处,但是江南距离长安太远,那可是江南士族盘踞的地盘,就算商业兴盛起来,得到最大好处的必然是江南士族。国库拨出大量银钱兴建通商口岸,获益最大的却是一向与朝廷貌合神离的江南士族,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李二陛下才不愿意干……

        房俊当然明白李二陛下的顾忌所在。

        他点点头,说道:“非常有必要。不过父皇大概误会了儿臣的意思,儿臣想要兴建的不是一般的商业口岸,而是直接受到户部直属的市舶司,所有前来大唐经商的海商,朝廷分发文书,告知唯有这一处作为朝廷允许的通商口岸,其余在任何地方靠岸登陆,即视为走私。而口岸的所有税收,除去一部分留作日常运营之外,悉数上缴国库。”

        此时的大唐,并无“市舶司”这个概念。

        历史上在唐高宗显庆年间,在广州设立“市舶使”,这才是“市舶司”的前身。

        李二陛正捋着胡子听得聚精会神,等到听了将华亭镇作为全国唯一合法的通商口岸,惊得下手一颤,差点把胡子都揪下来……

        这岂不是断绝了江南士族的根脉?

        江南士族之所以盘踞江南几百年,势力繁盛,便是因为利润极大的海贸!现在房俊这一个“市舶司”一旦建立,等同于决断了江南士族的根基,这些家伙岂会善罢甘休?

        就连李二陛下也不得不憋屈的承认,江南,那是江南士族的江南!一旦这些江南士族发现根基动摇,必然发起歇斯底里的反扑,在江南那一亩三分地,便是朝廷面对江南士族的发疯也无能为力!

        难道真的来一个血洗江南?

        

        李二陛下当然不会那么干!一旦江南动摇,自己的东征大业不知道就得被拖延多少年,自己现在年富力强,可若是十几二十年后,还有精力去筹谋东征高句丽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