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二人反目,朱元璋狂喜



朱元璋一脸期待的看着朱标,希望朱标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李进,儿臣觉得如果李进能够进入中书省,李善长和胡惟庸可能就会收敛一些。”

 朱标信心满满的说道:

 “李进此人做事天马行空,性格睚眦必报,再加上手腕能力,都不一般。”

 “儿臣觉得,李进绝对能够满足父皇的要求。”

 朱元璋想都没想,就直接摆手拒绝,说道:

 “不行,李进是凤阳人,同样属于淮西集团。”

 “如果让李进也进入中书省,只怕淮西集团的势力,会更进一步扩大。”

 “父皇,李进虽然是淮西人,但是他是寒门出身。”

 朱标却是苦苦相劝:

 “他与这些淮西集团的这些人,并无交集。”

 “上一次胡惟庸还要弹劾李进,想要置李进于死地。”

 “父皇想想,如果让李进知道此事,他还会和胡惟庸同流合污吗?”

 朱元璋沉默了下来,朱标说的十分有道理。

 李进的背景,早就被朱元璋派人查了好几遍,十分的清楚。

 虽然李进是淮西人,但是从小就家境贫苦,靠着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走到了这个位置。

 没有接受过任何淮西人的支持,所以李进对于淮西人,其实没有这么大的归属感。

 而就在前几个月,胡惟庸甚至要将李进罢官,就是为了得到上沪县。

 这个事情,之前朱标也给李进说过了,想必李进应该也不会再跟胡惟庸重归于好。

 如此说来,让李进进入中书省,也的确不是不行。

 但是朱元璋一想起李进干的那些事情,内心就是一阵膈应。

 贪污受贿,蝇营狗苟,这李进简直就是官场的一颗老鼠屎。

 “让咱再考虑考虑吧,实在不行,再考虑李进。”

 朱元璋虽然不是很喜欢李进的作风,但是如果朝堂格局真的发生改变,到了不得不重新布局的时候。

 朱元璋照样还是会启用李进,对于朱元璋来说,文武官员都只不过是旗子罢了。

 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达到巩固江山的目的。

 胡惟庸如是,李进亦如是。

 ....

 胡惟庸这把离开上书房之后,一刻不敢停留,就直直的返回到中书省,拜见李善长。

 在将上书房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和李善长讲完之后,胡惟庸就一脸紧张的看向李善长,问道:

 “恩师,惟庸是否做错了什么?”

 李善长此刻再也没有之前的从容,一脸惊愕,听到胡惟庸的话后,更是不敢置信的问道:

 “你刚才说的都是真的?”

 “千真万确,皇上上一刻还在夸我有办法,点子好,下一刻就直接变脸,让我先回来等消息。”

 胡惟庸不敢隐瞒,将当时场景又一次详细的描述了一遍。

 李善长听到这话,登时沉默了下来,不发一言。

 胡惟庸见状,心中更是七上八下,继续着急的问道:

 “恩师,你怎么不说话?是不是惟庸做的哪里不对,惹怒了皇上?”

 “这才让皇上如此生气。”

 李善长长叹一声,随后说道:

 “惟庸,接下来,咱们两个一定要表现的意见不和。”

 “老夫同意的事情,你一定要反对。”

 “同样的,你同意的事情,老夫一定也会反对。”

 胡惟庸急眼了,李善长这是要和自己撇清关系啊。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怕自己拖累他不成?

 “恩师,难道你要抛弃惟庸吗?”

 胡惟庸一脸悲戚,觉得自己的仕途可能又要走到了尽头。

 “惟庸,你是当局者迷啊!”

 李善长看到胡惟庸这个样子,站起身,轻轻拍了拍胡惟庸的肩膀,安慰道:

 “上位之所以这样做,要的就是咱们反目成仇。”

 “至少不能站在同一条战线。”

 “咱们这位皇上,对权力的控制**太强。”

 “中书省,名义上宰相帮助皇上处理朝政,但是如果不是皇上外出,老夫连奏折都看不到。”

 “又哪里轮得到老夫帮皇上处理朝政?”

 “不过中书省虽然是一个花架子,但是却的的确确有这权力,能够分走皇上的处政之权。”

 “所以上位自然见不得一个统一的中书省。”

 “之前上位将你调到中书省,恐怕存的就是这么一个心思。”

 “只不过没想到这么久过去,你依然和老夫同心协力,这让上位感到了威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