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张极风无辜受屈辱(四)



    宇星担心的是如果真的彻查征地的那一档子事,虽然说大部分的锅都应当由他的前任来背,不过自己的屁股也不是十分的干净。真的要是能够较真起来,自己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按照李熙与艾帆商量好的法子,是以寿州府衙门和寿州推事院的名义,加上不少于五十名民众代表的联合签名,以征地之后情势变迁安置方案不够妥当为由,向两淮路四级议会再申请一笔银子对寿州被征地的农民进行安置。

    这事情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却不老容易的。

    首先上上下下得要打点吧,现在这世道,没有好处费谁给人办事呀。其次还得有个能说服人的理由——毕竟议会是整个淮南路的议会,银子是整个淮南路的银子。寿州府只是淮南路布政使司和转运使司的驻地,四级议会却是在徐州。你看,这要把银子掏出来多难。

    这么多年了,四级议会的老爷们只会从寿州捞银子,要他们把银子砸到寿州来,还真是一件挺难的事情。

    而要办成这一件事情,还少不了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两淮路的布政使大人。现在的问题就是,布政使司现在正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前任布政使莫翰调任开封跻身中枢,他走后四级议会推选了一位署理布政使刘源,不过刘布政使有些年龄到坎儿了,对于政务并不怎么热心,只想着做一个维持会长,熬到四级会议选出正式的布政使来就回广西老家养老去。

    而宇星作为寿州知府,也是有资格参与这一场新任布政使的角逐的,但是他担心的就是这个节骨眼上,不要自己连提名都没有拿到,就被直接出局那可就悲剧大了。

    但是正如师爷说的,这事情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宇星知府解决好了,那么在四级议会的各位议员老爷眼中,岂不是更能刷新他能吏的形象?甚至有可能“一子定中原”?

    患得患失的宇星,为了这件事情已经好几天没有睡好觉了。他既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却又担心与老师疏远了之后的自己没有靠山不进反退。面对着就挂在眼前的布政使这一高官之位,他看在眼里,真是痒在心里。

    但是平地一声惊雷,从汴梁来的这群小伙子,仿佛又给了他一个乱中取胜、火中取栗的机会。

    宇星细细地推敲了好久,认为自己也并非全然没有一点机会。首先,他在寿州这个两淮路的首府做了数年的知府,把寿州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按照惯例,布政使出缺,其驻地的知府是具有相当优势的备选。第二,宇星与费俭仁关系虽然不是铁到穿一条裤子那样好,但彼此也都还相互花花轿子人抬人。费俭仁的企业发展壮大,离不开布政使司衙门和寿州府衙门的支持,其中特别是寿州府衙门——县官还不如现管呢,费俭仁的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以宇星为首的寿州府官僚系统的支持,才能在此地坐大,慢慢地发展到整个两淮路,虎踞江淮之间。

    另外,宇星觉得自己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在本府的四级议会中,宇星作为知府的声望还是不错的,如果得到本级四级议会的一致拥护,那么上一级议会当然也会重点考虑这类“深孚众望”的人士。

    当然,谦虚的宇知府也还知道自己的这些个优势并不足以保证自己的必胜。毕竟最终投票选出布政使的是两淮路全体议员们,如果他无法获得过半数的支持,那么在他的仕途恐怕只能在知府的位置上终结了。

    但他还是想在这一片混乱之中搏一搏,毕竟布政使的位置上可以调动的资源更多,谈笑风生的富商巨贾也更多,能够收获的果实也更多。

    程祁捧着热汤婆子,靠着火炉子,懒洋洋地道:“孔老夫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唯其上智下愚不移也。老百姓是淳朴的,也是容易被怂恿起来的,他们的眼界局限的很,不能超越自己的经验。一个乡下的老农总以为汴京城的赵官家也是用金扁担。只有士大夫——读过书、又拥有自己产业的人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对百姓好的——这就是孟夫子所谓的,有恒产者有恒心,劳心者治人的关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