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得罪了杨世林-第2/3页



而沈知蕴只是一句,“多谢陛下关心。”

皇上颔首,不再说此事。

今日朝堂之上,最重要的就是南下学田的官员分配。

内官宣读提前拟好的召令,任沈知蕴为学政辅司钦差大臣,任邓长春为学事政差大臣,任户部骆曾文为辅臣……

这些任职都是皇上下令,内阁提前拟好的,早就知道了其中职务。

品级靠后一些的朝臣听了,心中微微感叹,沈知蕴刚从诏狱出来,家逢变故,多日未上朝,时隔多日,第一日上朝就得了这肥差,实在是权臣,好手段。

“诸位爱卿,可还有什么提议的?”皇上问。

沈知蕴上前一步,“回皇上,臣请允许再派一人随臣南下。”

“哪一位?”皇上问。

“大理寺少卿,江予衿。”沈知蕴回话,“此次广设书院,最麻烦的地方就是学田的收和分的问题,其中涉及律法颇多,南方与京城官员行事也有所差异,还是按律法办事,才能减少争端,更好地完成此次南下事务。”

张澎心神一动,因为刑部的助力,关仲早就从大理寺中放了出来,降了一级倒也没有过多的处分。

但沈知蕴依然举荐了江予衿,看来无论自己是否求他帮忙,这都是提前定好的事情,好险,差点欠了他一个人情。

张澎微微吐气。

沈知蕴还不知,她的形象在张澎心里已经变得阴险狡诈。

杨世林站在朝臣的前面,面无表情,心中已是隐隐不满。

这些日子,内阁议事,他差人叫了沈知蕴好几次,都以丧母悲痛,无法再处理政务为由拒绝了。

就连今日举荐江予衿,也没有提前和他打过招呼,便是自作主张了。

想到此处,杨世林眸子微暗。

邓长春和骆曾文倒没有什么异议,左右是沈知蕴主差,他想叫上一个大理寺的官员,那便叫上罢。

皇上也很快答应了,“准,任大理寺少卿江予衿同为辅臣,与沈次辅一同南下。”

这事就算这么定下了,不日就要启程南下。

皇上也催促,咳嗽了一声,说,“学田收分的事情早就该定下了,前阵子瀚海一事耽搁太久,如今不易再拖延,你们几人尽快启程,处理此事。”

“是。”众人应声。

随后又有言官上报了些不大不小的政务,本以为今日早朝就此结束了。

没想到垂老的户部尚书洛守云突然上前,请允许致仕。

沈知蕴微微蹙眉,洛尚书致仕,这朝堂可以压住动荡的人便更少了,大盛朝堂,党争严重,需要德高望重的人如泰山之石坐于其中。

众臣有些沉默后,有人相问,“老尚书可是身体有恙,怎么这般突然?”

洛守云辅佐过两朝皇帝,在朝中算得上是元老了,在他管制下,油水最多的户部,这几十年间都没有出过什么大差错。

洛守云笑着说,“不过是我年老而力不从心,唯恐耽误了朝廷要事,便主动告老还乡罢。”

刚刚沉默的皇上深深叹了口气,“洛尚书早就给朕递过致仕的折子,是朕一直放着没有批红。齐老离京不到个月,如今洛尚书也要告老,朝中老人们一个个离开,朕实在难过啊,故而一直没有准许洛尚书。”

“陛下莫忧思,朝廷之臣,旧臣出,新臣入,如老船停泊,两侧新船齐进而百舸争流。老臣致仕,朝堂之上才能灌注许多新鲜的血液,让我朝繁荣昌盛。”洛守云缓缓地说着,他的声音年老而有劲儿,声音不大,但不显虚弱,这是两朝老臣的气魄。

皇上摆摆手,“既然尚书心意已决,那便准了。”

洛尚书叩谢圣恩。

等下了朝。

沈知蕴走出殿门,靠近严纶,问,“今日这事办得顺利,未见旁人阻挠。”

这旁人指的就是顾道那一众朝臣。

“世子前阵子刚从诏狱出来,顾王恐他儿再遇什么劫难,这些日子他们那边都低调得很。而且朝阳夫人最宠顾世子,韩国公那边自然也动作小了不少。”

朝阳夫人是顾晗书母亲的诰命封号,韩国公是她父亲,她是国公家嫡女,下面还有一妹一弟,她弟弟,也就是顾晗书的舅舅,就是韩恒。

严纶又说,“人家都知道避避风头,你倒好,告假上朝的第一日,就得了多少人眼中肉一样的肥差。”

杨世林在前面走着停下回头看了沈知蕴一眼,她知晓杨世林要找她问罪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