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长亭外古道边-第2/3页





    听到薛安克的话,杜雪娴已经知足了,她刚才在会原和尚哪里已经打听过薛安克也就是秀明和尚的身世了,知道他是个弃儿,从小就在开元寺长大。要是贸然间就能弃了和尚不做,倒成了忘恩负义的人。再者说,她爹爹刚刚去世,按照宋人的习惯是要为父守孝三年的,这样她倒也不担心家里人将她很快嫁出去。于是道:“我等你三年,可好?”

    薛安克点点头道:“三年足矣!”

    说完朝杜雪娴走过去,轻轻握住了她的小手。杜雪娴被薛安克这个举动吓了一跳,站起身来就要将手从薛安克手中抽出来。但薛安克就是不放,反而将她轻轻揽入怀中。杜雪娴不再挣扎了,由着薛安克将她抱住,眼眶里却多了一点晶莹。她轻声道:“三年好长,我怕我等不到,怎么办?”

    薛安克轻轻吐出一口气,道:“我会去看你的。”

    “真的么?”

    “我怎会舍得骗你?”

    杜雪娴脸上露出一抹幸福的笑容,却看到床上那把六弦琴。于是道:“我听那郑月娥说你会弹琴,能不能为我演奏一曲,就当是为我送别了,好么?”

    薛安克将杜雪娴松开,朝后面的六弦琴看了一眼道:“好,等以后我们到了一起,我天天给你弹,只要你不嫌烦就行。”

    杜雪娴道:“不会的。”

    于是薛安克转身走到床前,将那把六弦琴拿过来抱在怀里,试了一下琴弦之后道:“我就为你弹唱一首《送别》吧。”

    杜雪娴没有说话,只是坐在椅子上轻轻点了点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悠扬的民谣在禅房中荡漾,杜雪娴听得呆了。她不知这诗词与音律居然能配合成如此的韵味,那歌词就像是专为她而创作的一般,泪水不由得溢满了眼眶,她多想就像这样一直看着眼前这个人,一直看下去,他是那么忧伤,那么深邃。那歌声不带一丝情愫,却又像经历过太多苍凉,此刻她竟然有点心疼,心疼这个男人……

    不知道什么时候,歌声已经停了,杜雪娴尤自呆呆地注视着薛安克。薛安克看到杜雪娴眼眶中含着泪,便放下琴轻轻走到她面前,用衣袖为她擦去了两颊的泪水。

    杜雪娴像是刚刚才反应过来,她依旧看着薛安克,生怕是一眨眼这个男人就消失不见。她轻声问道:“这首词曲是你写的么?”

    薛安克摇摇头,却也不知道怎么解释,便道:“此曲只在梦中有,人间哪有几回闻。你不必管来历,喜欢听就好。”

    杜雪娴见他脸上写满了苍凉之色,也不再追问。

    ………………

    三日后傍晚,几辆俭朴的马车缓缓行驶在定州城外的官道上,与此同时,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迎面而来,那华丽马车的后面跟着二十多位甲胄齐整的士兵。若有那官府之人看到,一定能认出来,后面那些士兵乃是京城里来的禁军。

    车辆擦肩而过,从其中一辆马车中传来一声问话:“娘亲,怎么会有禁军来定州城?”

    另一个声音道:“你别管了,现在这定州的事情已经与我们杜家无关了。”

    这二人便是要前往洛阳去的杜雪娴母女,车厢外坐着杜佩贤,显然是因为身体已经大好,在出城的时候非要自己坐在车厢外面。母女二人拗不过他,只好由着他去了。

    杜雪娴不再追问,却听杜夫人又问:“那秀明和尚没来送你?”

    杜雪娴道:“他是和尚,送不送我有什么关系?”

    杜夫人长叹一口气道:“娴儿,你的心思其实娘是知道的,只可惜他是个和尚,且年纪比你要小。”

    杜雪娴不再说话,想起了薛安克跟她的三年之约,脸上不禁露出一抹笑意。

    杜夫人看到了女儿的神情,也不再说话,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此时的薛安克独自一人站在那座小土山的烽火台上,他知道杜家的马车要去洛阳就一定会路过这里。他没有去城外给杜家人送行,他不喜欢那种面对面离别的情景。记得前世自己小时候要到外地求学,父亲送他去车站的时候那种情景,虽然每次告别的时候他看到的都是父亲的笑容,但他知道一转身之后,父亲就会眼眶湿润。他不喜欢那种感觉,所以他选择独自一人来到这土山上,看看杜雪娴远去的马车就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