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工宣队-第2/2页





    “首先,我们都得先承认一点,那就是孩子们天性好动,他们身上总有无尽的精力需要释放。特别是现在这个时期,因为可供孩子们做的正经事,能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少,于是孩子们也就越加的闹腾。具体情况不用我细说,社会上的‘乱’就已经说明一切了。

    所以,您要问我是怎么管好学生的。那其实就一条——千万不能让孩子‘闲着’!

    设想一下,如果咱们能帮着孩子找到他感兴趣的正经事做,教给他如何去做正经事,他也就不会再去想歪的邪的了。因为一个人的精力再多,那也是有限的,只要他被正经事吸引住,也就没精力再忙和其他的事儿了。

    另外,即使能使孩子找到兴趣所在。可接下来如何引导,如何教导,如何要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我其实也和大多数的人相同,一直都是主张从严治教的。您要问问我过去十五中的同事们,对于我的“严”可以说是众人皆知。

    不过,和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我除了认为‘严’除了在于有个较高的目标,较高的标准之外,‘严’还在于对为如何达到那个较高目标,来制定一个合理的实施方法,并要一丝不苟地来执行,而不能仅仅体现在教学态度的严厉上。

    因为‘严’虽然不是坏事,可是如果严而不当就成了问题。比如,那个较高的标准如果脱离现实,如果再神作书吧努力也难以达到,那就失之过严了。严的标准如果失当,任何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也就只能使人渐渐丧失信心,渐渐失去斗志,倘若这时再来一顿严厉的批评,说不定只能起落井下石的神作书吧用。

    循循善诱,重点要在循循,也就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目标应该设定成阶梯状的,让他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每爬上一级,他就能享受一次成功的喜悦,增加一分前进的动力和勇气。这种情况下,要求上的一丝不苟才可能得以实现,指导上的严厉批评才可能容易接受。

    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教育孩子,性急是不行的,一味的说教、单纯的指责批评乃至于棍棒打骂也是不行的,必须多鼓励,多鼓气,让他看到成绩、看到光明,让他坚定信念,充满信心。

    原先,我自己上课时就最怕被老师提问,最怕被批评,一紧张讲什么也听不进去了,被问到时会的也答不上来了。相反的是,如果老师能夸奖一次我理解快、反应快,我就会特别高兴,甚至还会更认真地听讲。所以,我对洪衍武和陈力泉也是如此。

    我这一套,要说破了其实极其简单,就是先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然后加以正面的引导和鼓励,他们自己就会产生更多的兴趣,更主动,更努力地去学习。同时,如果他们对于指引他们的人产生了信任,那么自然也就会听从这个人的话了……”

    这一番话说下来,真是让陈德元恍然大悟。

    他回想洪衍武的成长过程,回想大多数人做父母的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至少有两点是不成功的。

    一是常常把“严”的目标、标准定得过高,脱离实际,二就是表扬太少了,批评得太多了。包括他自己,也是很少讲道理,直接用棍棒说话的时候多。

    至此,他对常显璋这个老师,可以说是无比佩服,万分庆幸两个孩子遇见了一个明白的老师。于是,便再三地拜托常显璋要多多费心教导两个孩子。

    同时为了此事,他还大开方便之门,特许常显璋不参加工宣队组织的“谈话交心”和“思想审查”。而对于他身上“老右子女”的帽子,只需每个月写一份简单的“思想汇报”上交即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