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拜师



    杨心闪身站起,厉声质问“哪来的登徒子,敢在这里偷听!”

    众人一看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论政之时,侃侃而谈的徐光启是也。

    徐光启急忙申辩:“先生勿怪,在下也是无意间路过。听到先生之话语,实是惊为天人。还请先生不弃,传我‘生产力’之法,指点迷津。”说着倒头再拜。

    李毅急忙起身上前搀扶:“徐兄快快请起,当不得如此大礼。”

    徐光启却是不肯“先生若是不教,我便不起身。还求先生赐下真经,解我浑俗和光。”

    李毅无奈:“到是一个倔脾气。你先起来,咱们再来谈。”

    “是,敬听先生教诲。”徐光启忙起身,站在一旁。

    王信打趣道“二哥厉害呀,都收徒弟了。”

    “不要胡说。相互切磋而已。师傅徒弟什么的,先不提也罢。”李毅摇头。

    徐光启申辩“先生勿恼,拜师之礼,理应正式。只是今日匆忙,未来得及准备六礼束脩,投师名帖。择日定当奉上。”

    话说古人,最重师承。正所谓:天、地、君、亲、师。师者,传道解惑;徒者,习艺奉养。这一个头若是磕下去,那便是一生一世的羁绊。昔年成祖皇帝诛了方孝孺的十族,除了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这第十族便是门生及徒孙。所以明代之人若非必要,不肯轻易拜师,也不肯轻易收徒。

    “既是如此,且先听你师讲解。”杨心已迫不及待

    李毅无奈:“这生产力之法。咱们汉家先贤早有论述。何必舍近求远?”

    李毅瞧见几人饥渴眼神,突然有了唐僧附体的感觉。倘若这里是神魔世界,这时候就该轮到我脚踏祥云飞到空中,脑后光轮显现,再念一段:我有大乘生产力之法,能助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程途十万八千里,肯学者得正果金身!

    杨心沉思:“李公子所说的可是,战国农家许行的‘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可惜年代久远,或早已失传。”

    李毅开始切换菩提祖师模式:“此法,犹如水中捞月。”

    王信问:“可是吕不韦的‘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

    李毅答:“似窑头土坯,亦是不能。”

    杨心二次问:“昔年,始皇帝是依法家而并六国---”复又自己也摇了摇头。

    李毅摇头晃脑:“也似‘壁里安柱’,还是不能!”

    王信斜眼看着李毅:“二哥,其实咱们都是看过西游记的。你就莫打机锋了。”

    李毅略显尴尬,本想着在美女面前装个神秘。却忘记西游记在这世上也早已写成。“此法不在远处,便在儒家。核心要义即为两个字《格物》!”

    王信摇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自古以来这《物》被历代先贤格了不知多少遍,哪格出什么花儿来?”

    杨心却点头:“《礼记·大学》篇早已讲过: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为‘八目’。可见这《格物》的确是儒家关键所在。”

    王信依然不信:“董子以‘天人合一’来格物;程朱以‘理、气’格物;咱们朝的王阳明公,格一根竹子七天七夜,也未见效果。难道二哥你有更好的《格物》手段?”

    “未见效果,说明格错了!光启。”李毅回答后,回身叫徐光启。

    “徒儿在!”徐启光急忙上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