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关键一枪 (九)



在四块屏幕上,总共有二十四个监控画面,分别来自佩戴在戈武、滕梓臻、以及由陆勇添率领的二十二名特战队员胸前,或者头盔上的高清摄像头。在旁边的两块屏幕上,还显示着二十四个人的脉搏与呼吸频率。这些信息其实是来自单兵作战系统,通过单兵数据设备自动发送给后方。

 要说的话,首先得感谢沙特王室卫队。

 在得知戈武他们要继续展开行动,夺回恐怖分子控制的“赫克托”号货轮之后,王储立即派运输机把这些单兵作战系统送了过来,无偿提供给戈武他们使用,还表示将无条件配合戈武他们展开行动。

 提供支持与配合就能够化解危机,显然是再理想不过了。

 关键就是,戈武他们不是王室卫队的官兵,也不是沙特公民,他们在行动当中遭受伤亡或者发生意外,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不会连累到沙特当局,至少外界不会把行动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沙特。

 借花献佛的事,谁都乐意做。

 此外,王储派人送来的单兵作战系统,其实是“中国制造”,还是送给沙特军方进行测试的样品。这就是,沙特当局在几年前为替换现役装备发起招标,准备分批次采购十五万套步兵装备,还明确提出必须是把武器、防具与通信集成到一起的单兵作战系统,而不是把步枪与防弹衣拼起来凑数。

 因为采购数量极为巨大,合同金额高达上百亿美元,利润都有数十亿美元,有巨大的吸引力,知名军火企业基本上都递交了标书,被认为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规模最大与影响最广的轻武器项目。

 经过一年多的对比测试,最后有三家军火企业脱颖而出,通过了初选,进入

 制造工程样品进行对比测试的复选阶段。

 其中就有NHI,即北方重工集团。

 按照竞标合同,三家公司都要在两年之内向沙特皇家陆军提供足够数量的样品,至少不得低于八十套,最好能够达到一百二十套,并且派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由沙特皇家陆军组织实施的测试工作。

 随后,沙特皇家陆军与三家参与复选的企业签署了工程样品采购合同,由沙特当局提供数千万美元购买用于测试的样品。就法理而言,因为是沙特花钱买回来的,所以这些工程样品的所有权都属于沙特。只不过,知识产权在军火企业手里,即沙特当局无权出售,或者是提供给第三方使用。

 对比测试还在进行,而且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搞不好最后还会不了了之。

 道理也很简单,进入到复选阶段的三家军火企业都大有来头,任何一家都不是沙特当局敢得罪的。准确说,这三家军火企业的后台都很硬,全都是能左右中东局势的超级大国,而且全都是志在必得。

 关键,还不是几十亿美元的利润,而是靠出口军火获得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政治互信。军火贸易不是通常所说的买卖,因为武器装备的特殊性质,让军火贸易更像是国际政治斗争的延续。对弱小国家来说,军火贸易是在变相缴纳保护费,也可以说成是给大国纳贡。对富得流油,却无力自保的海湾产油国来说,向超级大国购买军火,那就更加如此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买什么军火,以及买回来有没有用,根本不重要,关键就是从哪个国家购买。

 拿同是产油国的阿联酋来说,在过去二十年里,陆陆续续从欧美国

 家采购了两百多架战斗机,而本国飞行员总共都还没有两百名,还需要从国外雇佣飞行员。事实上,阿联酋购买的很多战斗机都在存放了十多二十年之后,当成二手货,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卖给巴基斯坦等友好国家。

 沙特当初以一亿美元的单价购买几十枚中远程弹道导弹,其实是同一回事。

 弹道导弹是撒手锏武器,平时根本用不上。哪怕是后来采购的自行榴弹炮,还有空军的察打一体型大型无人机,也是部署在后方,在基层部队的影响并不大。单兵作战系统就不一样了,这是步兵的制式装备,几乎是人手一套,全面换装等同于改辙易帜,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含义。

 不要忘了,在海湾战争之后,沙特就全面倒向欧美,步兵的制式武器全都是从欧美国家采购。现在要换成另外一种标准,哪怕依然采用北约标准的弹药,也等于宣布放弃奉行几十年的亲美战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