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关键一枪 (七)



执行侦查任务,或者是电磁干扰任务,飞行高度一般不会低于一万米,远远超过近程防空武器的射高,通常还不会靠近战场,被击落的概率非常低。至少到目前,沙特装备的“翼龙”全部完好无损。

 沙特派来的那架“翼龙”携带了六具干扰吊舱,由陈伊万在后方遥控操作。

 在陆勇添与恐怖分子交火后,陈伊万就启动了干扰吊舱。

 虽然没办法保证恐怖分子没使用军用遥控设备,但是有理由相信,更有可能使用的民用设备,比如随处都能买到的手机。事实上,即便是黑市上的军用电台,大部分使用的也是旧芯片,加密技术还比不上现在的手机,同样能压制干扰。更重要的是,货轮即将进入苏伊士运河,掌握遥控器的头领很有可能在船桥里面,或许就站在船长身边,确保在进入苏伊士运河之后能立即引爆核弹。这样就能够对准船桥进行压制干扰,让头领无法用遥控的方式引爆核弹。

 不过,电磁压制干扰也就只能做到这一点。

 肯定有恐怖分子在看守核弹,还多半是头领的心腹。在发现遥控失灵之后,头领很有可能让手下通过手动操作引爆核弹。要是恐怖分子提前铺设了电话线路,头领下达的命令能够火速传到。要不然,就要派人去传达命令。关键是,只要“赫克托”号还没有进入运河,恐怖分子引爆核弹的可能性就不大。

 这里,关系到了发动恐怖袭击的目的。

 在得知帮助恐怖分子制造脏弹的是俄罗斯的核武器专家之后,戈武就大胆推测,认为这一系列的恐怖袭击,很可能跟俄罗斯有关,袭击苏伊士运河,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或者说给俄罗斯带去最多好处,增强俄罗斯的战略威慑力,大幅度提高俄罗斯的国际地位。

 关键就是能源贸

 易。

 没错,就是从海湾到欧洲的海运航线。

 在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制裁了俄罗斯,并且逐步降低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绝大部分欧洲国家增加了从海湾产油国的进口量,变得更加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与天然气。只可惜,受到叙利亚与土耳其阻挡,从海湾到欧洲的能源贸易几乎只能依靠海运。苏伊士运河就是“石油航线”上绕不过去的咽喉,毕竟绕道好望角会让航程延长上万公里,航行时间增加数十天,运输费用也要翻几倍,在经济上根本就没有考虑价值。

 其实,就算不考虑经济问题,也必须考虑运输效率。

 运输时间延长,等于降低了运输效率,而在船只决定的运力不变的情况下,等同于单位时间内运送的货物会同比例减少。说得直接点,在保持船队规模的情况下,走好望角航线运送到欧洲的石油与天然气不到走苏伊士运河的十分之一。就算提高出航率,最多也就能够把运力提高一倍。比如缩短在码头装卸时间,加快货轮的巡航速度,延长维护的间隔时间,以及亚索维护工作量等等。这就意味着,要保持运量不变,需要把船只增加四倍,而且从长远看还需要增加九倍。主要是,提高船只的运作强度必然会提高发生故障的概率,甚至会缩短船只使用寿命,根本就没法长期维持。

 要想保持运力,最可靠的办法依然是扩大船队规模。

 那么,去哪里找那么多船只?

 别说短期,哪怕给欧洲国家十年时间,除非是进入战争状态,不然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填补如此巨大的运力缺口。

 换个角度来看,只要苏伊士运河瘫痪,欧洲国家会直接崩溃。

 对俄罗斯来说,一个崩溃了的欧洲才是最好的欧洲。到时候,俄罗斯不但

 可以通过出口石油与天然气,赚到大量的真金白银,顺带搜刮欧洲的财富,还能够利用能源大棒,让欧洲国家俯首称臣。搞不好,还能够被传统欧洲列强所接纳,融入欧洲大家庭,并且拥有最高级别话语权。

 彼得大帝,乃至整个罗曼诺夫王朝没能完成的伟业,或许将美梦成真。

 至于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动荡与战乱,跟俄罗斯又有什么关系呢?

 俄罗斯是拥有几千枚核弹头的核大国,自保肯定没问题。俄罗斯还是全世界陆地面积最大与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不但拥有所有种类的矿产,连农业都能做到自给自足,而且多余的资源还能拿来出口。事实上,在经过乌克兰战争的考验之后,俄罗斯已经证明,其国民经济体系能够承受大风大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