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不能用金钱衡量



    “鸠杖”就是在手杖的扶手处做成一只斑鸠鸟的形状,然后在斑鸠鸟的腹部外延铜管,然后制作合模的铁棍或者其它圆棍,插入外延铜管,类似于拐杖,杖长九尺。

    鸠杖在先秦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另外关于鸠杖还有一个传说,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意中了一种解释。

    汉高祖刘邦在一次与项羽的大战中败北,面对项目的穷追不舍,刘邦在紧急之下躲进了灌木丛中,当时正好有一只斑鸠鸟落在树上,并且还不断鸣叫,项羽追至此处,理所当然的认为无人,否则斑鸠肯定早就被惊动飞走了。刘邦称帝后,觉得这是斑鸠的掩护,才帮他躲过了一劫,为了纪念这只斑鸠,就做了鸠杖用来帮助行走不便的老人。

    不过这个传说如今已经被证明是假的,已经出土的鸠杖,最早已经证实是在战国时期的,更何况根据正史的记载,鸠杖还是早在先秦时期,就被确认为是长者地位的象征。

    关于九州人敬老爱老,这点从传统的重阳节,就可以窥知一二。

    易经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数字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数的重叠,因此被称为重阳,也就重九,因此才会古人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定为重阳节。

    登高望远、插茱萸枝、喝菊花酒、吃重阳糕,古人们在重阳节进行祭祖等活动,以此来表示对先辈们的敬爱,后来重阳节就成了广为熟知的敬老节。

    不仅如此,古人们还以将斑鸠赠予老人,以示尊敬。

    周礼罗氏记载“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襦,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这段话的意思翻译到现代文的意思,是说每逢农历年大祭之后,朝廷中掌管鸟事的官员,就会开始准备细密之网,与春天最中时期捕捉斑鸠鸟献与天子,再由天子赠予自己国家的老人,以此来提醒天下人敬老爱老。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因此古人认为鸣叫婉转的斑鸠咽喉畅通,所以送斑鸠给老人,接斑鸠的传说祝愿老人食道畅通,进食无阻,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制作鸠杖敬送老人的说法,也是源于鸠为不噎之鸟而来,刻鸠于杖头,可望老者食时防噎。

    鸠杖最为盛行的年代是在汉朝,在汉朝时期道德观以“孝”为核心,就连帝王的谥号中都带有一个“孝”字。八一年在甘肃威武磨嘴子曾经还出土过汉朝皇帝颁布的王杖诏书令,上面有着汉代敬老的内容记载。

    年七十以上,非首杀伤人,毋告劾也,毋所坐;年六十以上无子女的鳏寡老人,可免交一切赋税;吏毋得擅征召,狱讼毋得系。

    从汉代开始,鸠杖与朝廷所使用符节相同,是地位的标志,持鸠杖的老者,可出入官府节第,行驰道,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退休制度,拿到鸠杖的老者就相当于国家的退休人员,可以享受到各种优厚的福利待遇。

    唐朝时期,更是凭借鼎盛的国力,频繁的在各种各样的节日与庆典中,对于全国老人给予各种物质照顾,仅是册府元龟帝王部记载的赏赐,就有五十六次之多,算是九州历史上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几乎达到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全民养老。

    宋朝则是在九州历史上,第一次成立了福利院供养孤寡老人,宋太宗还曾亲自召见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予每人绢帛,满百岁者还额外赐涂金腰带。

    清朝时期盛行千叟宴,很多皇帝都在庆典上举办千叟宴款待老人,是清代宫廷的大宴之一,第一次举办是在康熙时期,而康熙帝在大宴上赋诗千叟宴一首,宴名由此得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