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2 章



    二人走上前去,也来到了古茶树下方。

    师生三人一时无言,就这样沉默地伫立着。

    楚孑抬头,只见古树也在垂垂夜幕之下无声地矗立着,叶片偶尔窸窣几声,就像是在向他们示意。

    这可古茶树可以说是楚孑见过最大的茶树了。

    茶树通常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现在种植的大多都是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因为这两种更方便采摘、亩产量也更高。

    这么大的茶树,基本就都是古茶树了。

    这棵古茶树胸径大概100厘米,树高在六米左右,树冠直径也有6米左右。

    楚孑在心中粗略计算了一下,这古茶树在满打满算的情况下,一年可能也只能产出春芽茶2千克左右,这大概只能做出来05千克的干茶叶。

    也难怪当时明教授要带着清源村的村民们开垦茶田、种茶叶。

    只靠这些古茶树,几乎不能生活。

    那么保护古茶树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不能把它们当做很多别的种类的古树一样,任由它们在身上老林里自生自灭呢

    楚孑看着这棵古茶树凋零的样子,忽然发现自己的想法错得离谱。

    古茶树的价值远远不是靠年产量评判的。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曰“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意思大概就是万生万物都有根源,需要休息。

    众所周知,茶的起源在华国。

    而古茶树的存在,就是我国作为“茶之故乡”的特征植物,也是国家茶产业种子来源的基础和保障。

    可以说,每一株古茶树,都在阐释者华国茶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对它们的保护既有生物学植物学方面的意义,也有文化学方面的意义。

    可保护古茶树,光靠专家学者的努力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就是当地居民的认同和支持,在这点上,清源村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棵树两年之前还没有这么颓败的,”还不等楚孑想完,明教授就开口道,“但是现在这些村民在直播中会经常给大家看古茶树,甚至在上面爬来爬去的,让它的状况更差了。”

    岳季忙问“明教授,我们还能救这些古茶树吗”

    “怎么救你以为我没努力过吗”明教授反问,“但我们毕竟只是学者,我们没有力量也没有权力去要求他们保护好这些古茶树,现如今我们茶研所满打满算五个人,如果都来保护这些古茶树,剩下的实验和研究怎么办”

    岳季又问“当你农科院可以给些支援吗”

    明教授摇头“他们也有很多事的,而且最重要的不是支援,主要是现在保护古茶树没有一套方法论,到哪里都是四个字因地制宜,你们觉得,对于这个村,有什么办法保护这些古茶树吗只能靠人看着”

    二人陷入沉默,半晌后,楚孑开口道“最基本的是

    ,清源村似乎没有自己的茶文化,我之前看资料,很多有古茶树的村县都有自己伴生的茶文化,可清源村怎么就没有呢”

    “不是没有,”明教授说道,“多年以前,清源村的居民也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茶文化,但随着几次人口迁徙,包括贫穷等等因素,很多居民迁走了,汉民的比例非常高,茶文化就自然而然地被遗忘了。”

    “那能不能让他们重新学习这种茶文化呢”岳季着急问道。

    明教授陷入沉默,半晌,他说道“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让他们学习这种茶文化,还用茶文化赚钱,我真的不会啊,孩子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