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7 章



    在方北松先生手里小小的玻璃盘中,竹简慢慢地膨胀了起来,直到几乎恢复成了它原本的样子。

    连见多识广的杨华都不禁感叹“原本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玩意能恢复成这么大”

    “这是我们文保所特制的竹简还原保护液,”方北松先生介绍道,“这在全球范围内来讲,都是最先进的配方。”

    “当然,目前这个配方也是保密的,要知道,在我国科研事业不断有新发展的同时,我们搞实验室考古的人也不能落下”

    杨华点点头。

    在这个考古基地待久了,越发觉得考古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

    虽然海昏侯墓就在这小小的墎墩山上,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作人员,还有技术,都在无声地支援着这里。

    在他们这种一线考古队友眼中,搞实验室考古的确实都很神奇,像是魔术师一样。

    能亲眼看到一个几毫米的竹简变成正常尺寸,那震撼不亚于看到那座钱山。

    几个小时后,那根系细细小小的竹简终于全部舒展开了,就连上面附着的污渍也溶解在了特质的保护液当中。

    而最关键的是,上面的字显现了出来。

    屠銮教授被从远方的酒局坑中叫来,风尘仆仆地看向字迹。

    但其实大家也不用非要屠教授亲自来看,只是扫了一眼就都明白了。

    上面写的是隶书,能看清的只有“臣贺”的字样。

    杨华当即觉得奇怪“怎么是用隶书写的”

    众所周知,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汉代初期,尤其是汉高祖到汉少帝刘宏时期公元前256公元前180,主要流行的字体是小篆。

    而到了海昏侯公元前74年这时候,竟然已经用隶书书写了,这不能说是不奇怪。

    因为小篆和隶书完全是两个体系,小篆从名字也能看得出来,更偏向象形古文字,而隶书则算得上是用笔画化的新文字的代表、

    我们现在所用的方块字,也可以说是从隶书起源而来的。

    如果对繁体字比较了解,可以认读,那么对隶书的学习就不会太难,因为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

    相传,隶书的发源于秦代的监狱,因为当时的狱卒嫌抄笔录的时候用小篆太慢,于是自己缩减了笔画,用“横竖弯钩”来代替隶书中原本像画画的部分。

    却没想到,这种发明出来偷工减料的新字体很快风靡起来,深受低级官员和平民百姓的喜爱。

    想来在写作这方面,谁都会想偷点懒。

    但当时的王室贵族,以及一些高级官员却对这种风气嗤之以鼻,认为隶书特别不优雅,丧失了文字本身的精髓。

    这和很多国家地区的贵族都一样,希望知识这种东西本身就有门槛,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卓越性。

    而这种风气到了汉代初期亦是如此。

    但汉隶却对隶书进行了又一次的优化优化者无从考究,

    很快在西汉的低下阶层流传开来。

    而西汉的统治者也没有秦统治者那么固执,等到使用汉隶的人足够多了,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

    其实汉代从整体来看,更像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国家刚刚结束常年的战乱,礼崩乐坏,正是需要重塑的时候。

    所以很多文化的传承都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延续,并逐渐发扬光大的。

    文字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