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台下的同学们都张大了嘴巴。

    谁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专题

    “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敢讲这个,”魏教授看着大家,神色认真,“事实上,这是一个不得不讲的问题,2016年,华国人口普查的时候调查了十至十九岁青少年死亡的数据,自我伤害这个死因排行第四,仅次于道路伤害、溺水和白血病。”

    同学们听完,刚刚还稍显惊愕的脸也瞬间门严肃起来。

    大家每个人都至少经历过十二年的学校生活。

    基本上每一间门学校都有听过某某顶不住学校压力,或者说某某因为早恋分手啊、成绩下降啊之类的事情自我伤害的新闻。

    但一般的学校都会像璞兰大学的处理一样,将这件事变得看上去不那么重要,降低同学们的讨论度,然后发一条通告完事。

    老师们更是会千叮咛万嘱咐同学们,一定不要随意去讨论这件事,以免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但会把这件事当成一个专题,讲给大家的,可能只有璞兰大学了。

    准确的说,是璞兰大学殡葬班的生命文化课程。

    “所以,同学们,这个问题无比严肃,而用这个为专题讲三节课,也是我这种生命文化学者为数不多可以做的了。”魏教授叹气,“人们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确,我们能做的不多,也只能空口白话了。”

    “但课题虽然严肃,但我仍然希望大家可以放轻松,我们的安排是这样的,”魏教授转身在黑板上写道,“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自我了解生命这个选择的合理性;之后,我们来讲讲关于自我伤害的道德评价。”

    “然后这门课的期末作业,就是你们根据这个问题写一篇论文。”

    听到要考试,所有同学瞬间门挺直腰板,严阵以待。

    当把一个很有话题性的议题变成考试之后,就没有人再觉得这“猎奇”了。

    “那么讲到自我伤害,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做出这个决定。”

    “普遍大家认为,一定是因为活着的痛苦大于死去的痛苦,人们才会走上绝路,对不对”魏教授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那么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双态要求的问题,就好像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要知道作出后这个选择之前和之后的状态变化,才能对这个选择本身做出判断”

    “但对于极端的自我伤害,因为死后我们就不存在了,所以很难判断到时候的状态,所以我们怎么才能说,死了其实是一种更好的决定呢这就是很多哲学家常见的判断,其实是个错误的判断。”

    “这就不得不提到之前我们讲过的剥夺理论对大多数人来讲,死亡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剥夺了我们生命中美好的部分,和体验这些美好的能力。”

    “但是,在很多时候,剥夺理论是不适用的,”魏教授又道,“对于一个危重的病人来说,死亡,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呢”

    “

    那么我们要怎么判断,一个人的生活会不会糟糕到,其实死了更好呢这需要引入另一个变量,即每个人对幸福这件事的评价。”

    “为了引入这个变量,就还需要引入很多很多的哲学理论,在这里我无法一一列举,只举例说几个,比如享乐主义我认为活着的每一瞬间门都好,只要活着就很美好,包括危重病人;比如悲观主义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悲剧,死了更好,等等”

    “这里,又不得不提起我们之前讲过的有价容器和中性容器理论了,即我们怎么评价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