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连下旨意-第2/2页



泰和帝点点头,再向穆诚投去目光,道:“黎皇献礼被劫一案,而今查的如何,豹骑将军可有消息传回。”

穆诚近前:“豹骑将军途中遇流窜贼匪,已擒获贼首,查明究竟,只是些见财起意的江湖武人,聚啸而为。但贼众分散,且为数众多,余匪尚在清剿之中,还未有新消息传回。”

听了王公茂的连番话语,本心头微震的裴渊,忙向穆诚投去一个感动的眼神,等待泰和帝再度发话。

“嗯。做的不错。”泰和帝略一颔首,随意称赞一句,后再道:“与他传旨,命其剿匪事毕,往镇西关,调为镇西关守将,封镇西将军,誉州都督,总掌两地兵事。”

其他人如何想,暂且不谈,裴渊眼中登时泛起明悟和精光。

圣上不是要对他们下手,只是对他们在雍合所为的成果不太满意。

结合雍王快速离京,想来是帝王不快,让他们直接正面去应对雍王府。

让他去修驰道,让长子守镇西关,这可不是惩罚,而是重用!

给他们再立大功的机会啊!

“老臣谢圣上恩典!”

“老臣代师彦,谢圣上隆恩!”

裴渊叩首在地,感激涕零的连番谢恩。

“呸!”对他这奴仆般的行径表现,虽然习以为常,但王公茂等人,还是不禁心中齐齐啐上一口,大感不屑。

裴渊不以为意,甚至还略显得意的悄悄瞥了王公茂一眼。

王公茂懒得理会他,只老神在在往那一站,等着听泰和帝接下来之言。

从泰和帝对裴师彦的加封调任来看,帝王方才不是谈的不好,而是直接摆明了车马。

对此,他们在李鑍一剑斩断老树的行径上,便已有先觉,初时震愕过去,现在已是不再惊讶了。

“至于宁郃,确实年少有为,偏居一县县尉,委实屈才。既然当初之事确有因由,也算受迫,只是性子终究莽撞了些,确需打磨,但今有王卿为其举荐,朕便也给他一次机会,令其入京,入豹骑卫,职前军都尉,着其自雍合征募骁勇一营添入。”

泰和帝言罢,随即便摆驾回宫。

留下一众朝臣,在后恭声相送。

但其连番旨意,也是让得众朝臣心中再起揣度,不少人看向王公茂,眼含探寻之意。

王公茂对自己替宁郃得到这个结果,倒是并不意外,既是良才,现在的泰和帝,自不会再留在外,尤其是身经百战的中层将校。

他只是来了个头,也打算给自己添些帮手而已。

不出意外,韩禄一案累及那些错罚将士,绝大部分,都会相继被调往京中,禁军九卫,增添兵力,也是会紧随而行。

随着帝王会面、分别,大溱的局势必将随之快速变化,其中跌宕起伏处,才是他们应该去加以重视和先行觉察准备的。

看了眼只剩三尺树桩的西合宫门口,王公茂也是微微心叹一声,对众人沉声道:“我等是圣上臣民,难不成什么事都得等圣上吩咐不成?”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忙点点头,各自心中揣摩准备起来,只等大朝再至,当堂秉奏。

“谁也别拿今日说事,别走岔了路。”末了,王公茂告诫一句。

四王可反,却不能在名义上,是被朝廷逼反,即便摆明了车马,民心和大义,还是得要争上一争的。

即便真需要这个恶人,也不能是他们来当这个烂椽子。

言罢,王公茂看了眼起身回府的裴渊,众人心下明了,相视一笑,各自回衙。

不过一个时辰后,数道御旨从京中发出,快速送往四方。

于此同时,各家也是派人快马传信,行往各地。

大溱可谓风云渐起,已有微澜。

官道上,雍王李鑍、世子李砚,及其所带百骑金甲,看着突然疾驰略过的信使,面色冷沉。

李砚沉声问询,“父王,是否再多调府卫,前来沿途接应。”

“不必。”李鑍淡然摇头,看向李砚道:“吾儿记住,即便我四王与朝廷割裂,我等亦是大溱之人,祖辈血汗成就的这片江山,不是让我们来践踏破坏的。无论他人如何,我雍王府李氏一脉,绝不为叛乱贼子!”

“父王!”李砚不解,亦不忿。

然李鑍却再道:“我只是不认可颖稷的行事,想让事实来证明他的谬错,而非真的想争这天下大位。那个位置,太易迷人心智,没什么好的。”

“至于我等此行安危,你更不用担心。他的目标不止在我,不止在四王,而在于让天下所有人,承认他的强大和正确。半路截杀,只会让他一败涂地。争锋,还在日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