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历史会记住你的-第2/3页





    每逢各地发生重大灾害时,大宋政府就将流民中身强力壮的人挑选出来,编入厢军,供给他们简单的食物、微薄俸禄或者没有俸禄,让他们服役或劳神作书吧,借此将流民中的“祸乱之源”全部掌握在手中。

    然而,这样的厢兵实际上是奴隶待遇,他们辛苦完成各种劳役,甚至被官员当家奴,所获收入仅仅是养活家人的口粮。

    于是,厢兵常会发生大规模逃亡。

    尤以大家族出生的人为甚。他们接受的教育多,手眼活泛,所以不甘心沦为奴隶,有时甚至鼓动全军逃亡。

    逃跑的厢军被抓回来,基本上是死路一条,要按军纪处理的,所以他们多数逃入山野间成为流贼。

    而如果部下逃亡殆尽,主持厢丁迁移的“厢首”也会乘机逃亡,沦落成为大盗与恶贼。

    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各种配军。

    宋太祖在建国后创立折杖法,除了将徒刑减为与杖、笞刑一般,只需杖打即可赦免其罪,另将传统五刑中的流刑减轻里程数,但仍须服役。

    这项改革是为了革除唐末以来的滥刑恶政,在效果上的确也减轻了犯罪负担,此外有鉴于折杖之后死刑与流刑间的差距过大,另外新增设一项刺配法神作书吧为贷死的恩赦,亦有助于减少死刑的宣判。

    在宋代法制上便产生了“配军”制。

    配军是编入军队的意思,让他们在厢军中当杂役,比如林冲所受的“配军”,去军料场当看守。

    当然配军的名声不好听,贼配军,就是一句骂人的话。

    总之,这其实是一种另类的维稳手段,或者也可以说是与广大百姓分享商业经济发展的成果,只是分配得少点,但好过没有。

    一点也不给你分享,你不是也没有办法?

    所以,这种算是救济也好,财富再分配也好,使得大宋政府的社会维稳工神作书吧与其它王朝比起来,好的多,可以看出他们的维稳功能还行。

    但是,这样的兵能不能打仗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一批主要是州郡地方的杂役厢军。

    他们平常的工神作书吧主要负责物品的生产及制造、仪队开路、守护皇陵、河道疏通、水陆运送、道路修护、堤防建造、牲畜畜养、修筑城池。

    知临安府洪起畏把这些人安置到南校军场,责令在那里搭建帐篷,以俟出海。

    吴大鹏招集来二十个厢首,准备先开一个小会,也好统一一下思想。

    他抛出第一个议题就是,大家为什么要跟他出海三年。

    当他讲到为了大宋梦,为了大宋转变国运后,他发现那帮子人始终是一脸的麻木,还有个别的打起了哈欠,不过态度上倒还是恭敬的。

    为了这次会议,他现从市舶司那里要借一套官服,点名只要六品的。

    临安的提举市舶当时请示了贾平章贾似道,得到了认可,此时正准备给他们一个“主殷地安国市舶”的名誉称号,六品嘛,也算是了,可以特事特办。

    但是吴大鹏一时穿不进去,太小了,又匆匆找人仿制,还好不算难。

    所以那些厢首们看他上去,吴大鹏就是一个高大壮实的文官。

    吴大鹏当时看着他们的表情,心里明白,这一招不好使呢。

    他接着抛出第二个议题,出海三年后,他们能得到什么。

    这时二十个厢首的表情马上变了,耳朵都要立起来了。

    看到没,这人的自私本性不分时空的。

    吴大鹏说:“尔等跟某三年后,言听计从者,一律奖赏万贯!”

    天神!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

    吴大鹏说:“日常之中,按月给俸,每人二十贯!”

    噢,真不少……

    吴大鹏说:“那些杂役厢军,如果也是言听计从者,三年后一律奖赏千贯之资……”

    天神!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这要多少钱钞……

    吴大鹏说:“日常之中,也是按月给傣,每人十贯!”

    噢,真不少……

    吴大鹏最后的总结性发言说的大概意思就是,只要跟着他们走,听他们的话,保证都能过上好日子,若是信的话,现在就发这个月的工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