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如今「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都是怎么过节的?走进本专栏,跟着老北京人一起漫谈过年那些事儿,找寻逐渐淡化的「年味儿」。 你知道祭祀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吗?
为什么以前探亲访友要带一个「拜帖」?
清代元宵节哪里的灯最好看?
……
从古至今,一年一度,过年都是非常隆重的一件事。中国人对传统旧历年是最为重视的。一般来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这二十多天里,人们持续忙碌、张罗着如何过一个满意的新年。
如果从夏代的「岁」开始算起,那么中国人过年已经有 4000 多年的历史了。当然,「年」这个说法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据古代辞书《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称年为「祀」,直到周代才被称为「年」,于是才开始有了过年的说法。
经过了那么多的朝代更迭,过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太远的不说,拿比较近的清代来说,也依然与我们现在的过年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当然有些传统习俗也依然被保留了下来。那么具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本专栏将由京城的文化学者赵珩,一个资深的老北京人,以轻松风趣的方式,带你回望年节旧俗,一起漫谈过年那些事儿。

旧时年俗:漫谈过年那些事儿 最新章节

旧时年俗:漫谈过年那些事儿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