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53章



“就是想来找你玩。”李俅答道。

 事实上李俨兄弟俩同样也满腹疑惑,比如那边的陌生男人是谁?他怎么毫无形象地坐在地上看书?阿晗怎么也学他一屁股坐地上?

 王昌龄也注意到李俨两人的衣着,知晓他们约莫是东宫两位小皇孙,当即起身向两人叉手见礼并自报家门。

 王昌龄算是大器晚成的类型。

 像王维、杜甫他们都有家学渊源,不满十岁便遍阅群书,诗文更是提笔就来。

 王昌龄不一样,王昌龄直到二十几岁都还靠渔耕养家,直至感觉自己不应就这么蹉跎一生,才离开家另出路,甚至还远赴边关游历,顺便看看能否成为加入边将的幕府当幕客。

 这是出身寒微的文人墨客时常做出的选择,武将需要人帮忙做上报材料、需要人写诗文吹嘘他们的英勇,而他们又需要没有门槛的进身之阶,双方自然一拍即合。

 虽然王昌龄最终没走这条路子,却在游历边关那几年里写下许多边塞诗佳作,终于成为诗名远扬的大诗人。

 这时候他已经快三十岁了,凭借着响亮的诗名入了许多达官贵人的眼,这才在三十岁那年进士及第。

 可惜大唐的进士不甚值钱,初封不过是个九品小官,像他这个校书郎便是正九品的官儿,平时在朝中根本说不上话,只能在各种宴饮场合献上自己的应制诗。

 说实话,应制诗这种东西发挥空间太小,便是把大唐所有著名诗人召集在一起写也写不出多大的花样来。

 王昌龄那被边塞磨炼出来的豪阔诗风更是无从发挥。

 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样的句子,他在长安的酒宴上再也没写出来过。

 李俅不太爱读书,顶多只知道近几年流行的新诗文,不像三娘那样特意了解过边塞诗,是以听到王昌龄的名字也没什么反应,只当他是秘书省的寻常官吏。

 李俨倒是读过王昌龄的诗,知晓他的诗文传唱度极广,听王昌龄自报姓名便多了几分重视。他给王昌龄还了礼,口中说道: “我读过先生的诗,先生的《出塞》写得尤其好。”

 王昌龄见李俨小小年纪便气度不凡,不由与他多聊了几句。

 他在秘书省校书郎这个位置上干了七年,对里头的藏书了如指掌,不管李俨他们想看什么书都能给他们指出

 方向。

 连李俅想看点不那么枯燥的书,王昌龄都能帮他挑出《笑林》《启颜录》等古代笑话大全。最后几个人都待在秘书省看书。

 李俅这么不爱读书的人都读得津津有味,回去的路上还与他哥和三娘讲起自己印象深刻的笑话

 三国时期蜀中因为天旱闹粮荒,下了禁酒令,有小吏跑人家家里搜出酿酒的器具,想将这家人和造酒的一起罚了。

 当时有个叫简雍的正和刘备到处溜达,见状指着一个路过的男人说:“彼人欲淫,何以不缚?”刘备疑惑地说说:“你咋知道他要□□?"简雍哈哈笑道: "彼有姹具,与欲酿何殊?”刘备听后也笑了起来,免除了那家人的罪责。

 李俅显然不是个会讲笑话的人,讲着讲着自己先笑个没完。

 李俨本来听得还挺认真,听到“彼人欲淫”就用眼神示意李俅别继续讲,可惜李俅压根读不懂他哥的眼神,坚持把“彼有姹具”也给讲完了。

 古时儒家有“男女七岁不同席”之说,大抵就是因为小孩子了解男女之别其实比许多大人想象中要早得多。

 李俅一读正经书就犯困,读这些杂书倒是兴致盎然,只觉看什么都很新鲜,啥都想和自己的亲哥以及好朋友分享。

 李俨恨不得把他嘴给封上。

 三娘倒是听得有些懵懂,不过联系上下文还是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简雍说话确实很大胆,连在君王面前都敢打这样的比方。

 见李俨一脸“我怎么有这么个蠢弟弟”的生无可恋表情,三娘便体贴地挥别他们兄弟俩自个儿回家去了,方便李俨好好教育弟弟!

 三娘主仆两人一走,李俨果然对他弟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只有那些个没脸没皮的纨绔子弟才会在女孩儿面前讲带荤的笑话!若是三娘听恼了,以后便不跟他们玩了!

 李俅听他哥这么说,都不敢再吱声了。他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简雍这个开玩笑般的劝谏方式很有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