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第102章



地方事务总是琐碎得很,三娘却不甚忙碌,主要是她把事情都交待给了适合的人去办。

 狄安兄妹俩就把新兵的送行仪式办得极为盛大,弄得新兵们莫名都生出几分使命感来,兵嫂们更是满面笑容,觉得有这样的丈夫自己也脸上有光。

 更重要的是,她们可以带着孩子去采薇学堂报名了!虽然还不能立刻入学,但心里总归有了盼头。

 到了年底,采薇学堂第一批“兵嫂”生员大多已算是学有所成,在郑莹的奔走下安排在本里的里学中负责孩童启蒙。

 对于那些教授学问的里学夫子来说,启蒙确实是件麻烦事,多个帮手也是好的,也就没有阻挠县里的安排。

 都是在本里做事,邻里之间相互都是认得的,也没什么避嫌的必要。有道是兔子不吃窝边草,这么多眼睛盯着看,谁愿意当那颗败坏本里名声的老鼠屎?

 还有部分留校的优异生员被三娘带着下乡为《蓝田县志》采风,记录一些妇女事迹,包括像张婆婆这样的能工巧匠以及各种各样的神女故事。

 神女祠这种东西在大唐是很盛行的,看当年狄仁杰一口气捣毁几千所淫祠野庙就知道了,大唐人格外喜欢找各种名目的人来拜拜。

 神话传说虽不可尽信,却也不是全无用处,毕竟其中大多体现的皆是广大百姓的淳朴愿望。只要能读懂其中的诉求,做起事来会事半功倍。

 譬如缺水之地常求风调雨顺,近海之地常求风平浪静,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求个安慰。

 初到一地若是毫无头绪,去瞧一瞧什么神佛面前拜的人,做起事来大抵便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了。

 三娘有条不紊地参与着《蓝田县志》的修撰,但凡其他人想要个修县志的章程,她便让郑莹她们誉抄一份托人送过去,一点都不藏私。

 由于三娘的朋友实在不少,朝廷陆续收到了各地县衙提出要修县志的折子。既然底下人这般积极主动想要干活,朝廷自然是统统批准了。

 却说朝中负责修史的人中有个叫吴兢的,已经七十三岁,仍一心扑在修史大业中。他一生为朝廷著书无数,从梁、陈、齐、周、隋几代的史书,到当代的实录,他都曾经负责主持修纂,而他最有名的著作要数《贞观政要》无疑。

 《贞观政要》一书讲述太宗皇帝的为政理念,书成之后立刻被藏于禁中,属于

 皇帝和皇子们的必读书目。

 前段时间李隆基还曾命人把它雕版印刷出来,一下子把吴兢的声誉推到最高点。吴兢已经七十多岁,精神头却极好,不仅每天吃好睡好,还按时按点去史馆干活。

 吴兢有个学生叫张镐,近几年拜在吴兢门下求学,凭借着吴兢弟子的名头时常在长安诸多宴饮场

 合混吃混喝。他也不求出头,只图喝个尽兴。

 这日张镐从别处誉抄了一份县志纲要,特地拿来给吴兢看。

 “听闻这是个小女娃写的,她今年才十五岁,却在蓝田县干得有声有色,当真是了不得啊。”张镐边把带来的文稿拿给吴兢看边和吴兢感慨。

 吴兢对三娘这位神童出身的当朝才女也有所耳闻,他是修过《则天实录》的人,自是知晓天底下也有许多才学出众的奇女子。

 只不过吴兢不曾接触过三娘其人。他素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待在史馆中尽自己的修史责任。除去外任为官的几个任期,剩下三十余年他都是伴着史书过活的。

 张镐也是知道吴兢这辈子都交付给了修史这桩功在千秋的大事业,所以他一拿到这份已经被传抄开的县志纲要便拿过来给吴兢过目。

 三娘从小好读书,禁中藏书几乎都被她读完了,贺知章、钟绍京家中的藏书也都印刻在她脑海中。

 是以在提出修《蓝田县志》的时候,她便集各家之所长捣鼓出了这么一份县志纲要,也就是整本县志的骨架。当初她能那么容易说服崔县令尚书朝廷,也是因为她在开口时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谁会拒绝一份不用怎么费心就能拿到手的功劳呢?

 三娘跟着贺知章去曾禁中藏书看的时候,也翻阅过吴兢的各种著述,瞧见其中的优点也活学活用地挪了过来。

 张镐眼光毒辣,一下子便瞧出了这份纲要的厉害之处。这东西看似简单,实则要做出来不知得费多少功夫。这约莫就是所谓的“大繁若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