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解读《历史深处的民国》:中国由封建落后的晚清走向民主共和的秘密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极度的黑暗却又闪烁着不灭的光明。曾经有那样一群人,他们身处血腥的暗杀与连天的炮火中,却坚定的相信着自由、民主、平等、共和终究会到来。回首一百年前的民国,我们可以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来形容,但我们也要承认,那是一个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灿烂的年代。那时的文人学者为了中国的前途大声疾呼,那时的仁人志士为了革命不惜性命,那是一个决定了中国命运的时代。

在那时,中国未来的走向有很多种,而通往民主共和的道路是最艰难的那一条,走向共和的道路波澜重重,但最终,共和却战胜了一切。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历史深处的民国贰共和》,就为你讲述共和之路上发生的种种波澜。

本书的作者是江城,他从小就喜欢看历史故事,长大后尤其钟情民国史。多年来,江城研读了大量的民国史名家著作,对民国史有着独到的见解。而本书也被评选为「中国近代史十佳读物」。

第一个重点是,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建立。

第二个重点是,袁世凯称帝与护国战争。

第三个重点是,北洋时代里的军阀混战。

首先来看第一个重点内容: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指的是发生在1911到1912年,为了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所进行的一场全国性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的先进理念,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接下来我们重点要讲的就是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昌起义。

武昌属于位于中国中部的湖北省,是省会武汉市下辖的三镇之一。武汉交通便利,汇集了立宪、革命、民主、共和等多种思潮。除此之外,晚清名臣张之洞还在武汉创建了汉阳兵工厂,并且编练了一支名为自强军的新式部队。在新军中,革命力量正在不断扩大,革命组织文学社,就是一支完全以新军士兵为主体的革命组织。以上条件都为武装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的激励下,武昌的两支革命组织共进会和文学社决定在1911年10月6日发动起义。然而在起义的前一天,清军领导突然下令新军换防,这一决定打乱了革命党的计划,起义只好推迟到10月16日进行。这是武昌起义的过程中发生的第一个意外事件。

武昌起义的第二个意外发生在10月9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准备制造几颗炸弹为起义壮声势,然而炸弹意外爆炸,孙武被炸成重伤,革命据点也被闻讯赶来的军警摧毁,根据查获的名单,军警逮捕了多名革命党领导人。

在革命党领导人被捕、指挥系统被破坏的情况下,新军第八营的起义召集人熊炳坤决定以枪声为号,带领同营的革命士兵发动起义。1911年10月10日,第三桩意外事件发生了。10月10日的晚上,工程营排长陶启胜查寝,发现金兆龙在睡觉时携带步枪,他怀疑金兆龙有造反的意图,于是要收缴金兆龙的枪,在两人厮打的过程中,和金兆龙同一个宿舍的革命士兵程正瀛上前帮忙,开枪打死了陶启胜。这意外的一枪打破了漫长的宁静,武昌起义终于开始了。

起义的士兵攻占了军火库,占领了总督府,10月11日,革命旗帜终于飘扬在了武昌城的蛇山之巅。由于革命党主要领导人被捕就义,武昌起义后,革命军急需一位有名望的领导人主持大局,号召全国各地响应武昌起义,避免起义被认为是一场普通的兵变。

革命党首先想到的人选是湖北立宪派领袖汤化龙,但汤化龙以自己不懂军事为理由拒绝了。不得已之下,革命党找到了湖北新军的第二号人物黎元洪,在黎元洪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以他的名义发布了《安民布告》。被迫成了革命党首脑的黎元洪在看到武汉三镇全部被革命军占领之后,决定把前程押向革命。在汤化龙等人的协助下,黎元洪组建了湖北革命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号召各省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宣布独立,清政府管辖的23个行政省中,有15个省宣布独立。为了挽救失控的局面,载沣终于同意了袁世凯的要求,他解散了皇族内阁,释放了「戊戌变法」以来的所有政治犯,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由他全权组织建立内阁领导班子。袁世凯终于再一次手握大权,但这一次他的真正使命并不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真正的使命是废除帝制、建立民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