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明外贸宝钞



  “话说回来,这短短数年的时间,国内的境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因为风调雨顺,收成好,也和父皇开放了通商口岸有莫大的关系啊。”

  自从隆庆帝开放南方诸多通商口岸后,海上的贸易也越发频繁了起来。

  因为大明有着茶叶、丝绸、瓷器、以及诸多精湛璀璨的手工艺品,使得大明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gōΠb.ōγg

  仅仅一年的时间,光是依靠跨国贸易税收,国库赚取了五千七百多万两白银。

  这也让隆庆帝认识到了商业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隆庆帝手下的户部尚书真是个人才啊!

  在第一年,大量白银涌入市场后,户部尚书敏锐的察觉到了白银的购买力开始快速下降。

  于是户部尚书闭关七天七夜,头发都熬白了,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办法:“陛下!咱们发行新钞吧!”

  隆庆帝听完后第一反应是:“滚你妈的!”

  开什么玩笑?发行新钞,你想让大明动荡不安就直说!

  古代之所以以铜钱为主,纸钞为辅,主要还是因为这玩意贬值太快了!而且贬值根本就止不住!

  首先,作为单纯搞内循环的农业国,无论古今,最后基本上都会亡于财政崩溃。因为这种体系抗衡风险的能力低的可怕。

  首先古代的主要生产力是“农”,辅助生产力才是“工”。男耕女织中,耕为主,织为辅。

  因此,古代国家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是由农业所得,除了大丰、大灾之年外,基本上收入非常稳定,上下浮动有限。

  可是纯农业社会,对于天灾的抗衡能力极其有限,这和科技没关系,哪怕是未来,人类也没有对抗大型天灾的能力。

  在古代,一旦遇到大型天灾,国家收入亏空,又急切需要用钱,那会怎么办呢?答案是印钞!提前把明年需要印的纸钞印在现在,然后直接用于市场流通购买。

  朝廷众多大臣,不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吗?怎么可能不知道!

  超发货币会导致货币贬值,国家信誉受损,基本上每个六部大臣都明白,皇帝更明白。可是他们没得选择。

  国家是一台庞大的机器,由“官员”、“军队”、“吏”、“农民”等等零件组成。而想要这些零件运转,就必须有名为“钱”的燃料。

  一但燃料耗尽,名为国家的机器也就会形同报废。

  所以说,基本上只要碰到天灾或者打仗,国家第一反应就是印钱!

  可是提前印出去的货币,国家没有任何的手段收回来。或者说,没有必要收回来。

  为什么?

  是古人不聪明,想不到“国债”这种回收办法吗?那钱庄存钱是怎么一回事?

  说到底,还是在纯内循环的农业国环境下,国债压根施行不起来!

  像某些小说中,主角在没有打开对外贸易,并且没有完成阶级革新这两个主要前提下的任意一个,就搞国债,纯纯是搞笑!

  一个国家的生产所得与消耗的支出不可能是等价的,尤其是在古代,在士阶级的作用下,几乎每年国家的产出有四成会被损耗在士的供养上。

  也就是说,国家根本没有办法做到收支平衡。更没有能力去发行国债,哪怕咬牙发行了,也不过是白忙活一场。

  就如同熵增定律一般,产值不可能是守恒的,而是一定会产生消耗的。

  世界之所以不断运转,靠的是从外部的太阳吸收能量,国家也是一样的。

  如果换成后世初中、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解释就是:

  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在某一时期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商品总量是有限的,但同一时期全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远大于总供给。(古代灾年)

  如此,就会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毕竟此时生产出来的商品根本不愁卖。而这个时候国家想要获取和前一年一样多的物资,唯一的办法就是超发货币了。

  这是单纯内循环国家不可能走出去的死循环!

  无论是从前,还是后世,国与国之间的争夺永远不可能消失。因为你吃的多,我吃的就会少,没有人愿意将损耗嫁接到自己的国家上。

  户部尚书敢上这个奏折,肯定是有备而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