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不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盘古堆)



    自从空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扩散开来之后,地球人类一直在寻求各种高效的穿越手段。

    钟形装置更加稳定,但运量不足,每一次运行都要长时间充能。

    环形装置能打开一道“门”但是这个门因为技术原因又小又不稳定。

    地球人类一直在寻找新的手段来运送大批量的人员和装备。

    根据空间指数判定,在地球等重力场范围内,当前唯一可以提高穿越效率的手段是提高单位空间内穿过高能粒子的强度和速度。

    那么,有什么手段可以超过穿越学说奠基人海森堡提出的那两种方法呢?

    上核弹。

    核武器爆炸时产生的高能粒子是非常狂暴的粒子原,能够有效的撕裂空间。

    就是有一点费人命……

    但是在其他世界这么大的诱惑之下,各个主权国家相继启动了这一计划。

    最先启动计划的是苏联,从1950年开始他们在乌拉尔山脉一处废弃的矿井中多次引爆核武器,在保证辐射没有泄露的情况下,利用核武器本身的热量融化岩石,固定空间。

    接着启动计划的是核武器穿越技术的发现者:美利坚。

    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有充足的场地进行数据收集,露天引爆的低成本让他们很早就做出了决定。

    赶上第二批穿越技术扩散的夏国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后发现:每一次核武器引爆之后都会产生大量的余热,在干扰下一次穿越准确性的同时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于是经过慎重的考虑和可行性认证之后,墨教的工程人员给出一个疯狂的决定——

    灌水,上锅炉。

    整个装置大概是一个直径三公里的球形空间,每次的穿越对象和引爆用的耗材从顶部吊装进入。

    设备运转流程如下:

    一:打开通风阀和排水阀,检查、清洗设备,计算需要的耗材需要的当量。

    二:灌注一定量的水,吊装设备,关闭所有阀门。

    三:引爆核武器,实行穿越。

    四:打开动力阀门,将核武器引爆后产生的高温蒸汽导入蒸汽轮机、温差发电机,冷凝,最后回到准备区域。

    五:叫号、补充水量、上传实验数据、等待亚空间的回传。

    流程结束。

    这一套流程下来,核武器产生的电可以直接供给中东部地区的工业设备。

    从模型上估计,该设备散热的效果可以使得设备整体运行效率超过苏联在乌拉尔山设置的设备。

    议会经过多次讨论后,最终于1960年确认建造。

    主体部分建造用时一秒钟(用核弹炸)

    配套的路面、交通、管廊、通信……以及人员配置,耗时三年完成。

    官方编号“甲-洞叁”工程,是“三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工程每次使用时产生地质变动让许多人为之诟病,那开天辟地的动静和周边地区产生的伴生自然灾害让这个不可控裂变反应堆有了个别称——

    “盘古堆”

    确实运转起来就像是盘古的斧头一次次的砸在混沌的外壳中,从现实角度上来说确实是造成了很大的响动。

    从立意上来论述,这套转置也确实如同盘古一样一斧头一斧头的劈开世界的外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