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矛盾难调和-第2/3页





    陈千里见裴敬语塞,也不追问,竟自顾自的说着:

    “陈某愚见,唐朝之忧在朝堂,朝堂靖则战事可平,朝堂‘乱’,则……”他的语速放慢,在迟疑了一下之后才加重了语气说道:“则前途未卜啊!”

    裴敬从不知如何回答的窘意中脱离出来,自嘲一笑。

    “裴敬想的浅了,但朝堂的事自有相公们‘操’心,咱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若想的多了,也只能是徒增烦恼而已!”

    听了裴敬的话,陈千里忽然放声大笑,只是笑声里透着无限的凄凉。

    “裴将军一语中的,当真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想多了只能是自取烦恼,陈某错就错在不自量力,才使得局面如此反复,倘若当初不做掣肘之举,秦使君是否依然辅助太子登基,肃清朝野了呢?”

    很显然,陈千里这是在说长安兵变一事。长安兵变一直是神武军讳言不提的事,现在骤然听到陈千里提及,裴敬自觉得意外至极,但他却有不同看法。

    “太子登基,只怕第一个被肃清的就是秦使君啊!”

    陈千里却摇了摇头。

    “若太子殿下是当今天子一般的英雄人物,秦使君的确会是第一个被肃清的对象,但太子殿下宅心仁厚,待人以诚,必不会如此。”

    对太子的判断,陈千里和裴敬得出的结论迥然不同。两个人的话题从神武军后军的布置,一直扯到了太子的身上,而且所提及之事一件比一件敏感。

    不过,在这等四下无人的荒野之中,根本不存在隔墙有耳的情况,裴敬也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唉,现在说太子殿下宅心仁厚,待人以诚又有甚意义了?天子既然重新掌权,又岂能容得下参与兵变的太子?只能说是裴某害了太子。”

    提及兵变,这也是裴敬一直以来的心病,如果不是他的轻举妄动,也许秦晋就不会被牵扯进来,往后的一系列事件也许就根本不会发生。但假设毕竟是假设,发生的事不可能挽回,偏偏秦晋对他没有一语责怪,这就令他更加的自责。

    今日陈千里主动提及旧事,竟也勾起了裴敬的心事。

    接着,陈千里的话更让裴敬吃惊。

    “陈某倒以为,天子并无废黜太子之意。”

    裴敬大惊,问道:

    “陈长史可是窥得其中端倪?”

    虽然裴敬对太子的遭遇感到唏嘘同情,但如果太子不被废掉,第一个倒霉的就是秦使君。

    毕竟在兵变中,太子与神武军在陈千里的‘插’手下反目,如此才让当今天子得到了重新掌权的机会,双方早就结吓了解不开的仇疙瘩。

    尽管夜‘色’如墨,双方看不清各自的面目,但陈千里仿佛看出了裴敬的担忧,说道:

    “长远来看,圣人诸子皆为平庸之辈,只有太子殿下尚算中人之才,倘若选了旁人做太子,只怕天子百年之后,这大唐江山便没有宁日了。”

    裴敬暗暗惊叹,这陈千里看待事情的眼光果然与旁人不同,旁人都看与自身有关的利害,他却只看朝廷的利害得失。

    只可惜,裴敬做不到陈千里这种公‘私’分明,在他看来,不论谁做天子,都不希望秦使君和神武军因此而陷入危险境地。

    瞬息间,裴敬忽然意识到,他和陈千里之间的隔阂恐怕永远都无法弥合。因为他是存着‘私’心的,偏袒着神武军,偏袒着秦使君,如果以上二者与天子产生矛盾,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而陈千里则一定会想也不想的选择后者。

    这一点,正是裴敬与陈千里难以调和的关键所在。裴敬又想到了秦使君,难怪他曾亲耳听秦使君说过,与陈千里从此已为路人,再无恢复旧日情谊的可能。

    黑暗中,裴敬试图看清陈千里的面部表情,但即使在火把光芒的映照下,仍旧是模糊不清的。

    双方都陷入了沉默,一时间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虫鸟‘混’杂的鸣叫声,隐隐然似乎还有野狼的嚎叫声。而在各种林间杂音中,裴敬忽然觉察到了一种有规律的‘波’动,随着他注意力的集中,这种‘波’动也越来越明显。

    终于,裴敬脱口而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