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逆胡送和书-第2/3页





    “快拿来朕看!”

    李隆基也想看看,安禄山是如何要求和的,且先不论朝廷是否答应求和,仅仅是求和这个举动就有可能暴‘露’了伪燕的外强中干。

    这真是个意外之喜,于炎炎夏日的闷热中,不啻于一缕微凉清风。

    严庄在亲笔信中所提的条件,李隆基看后直皱眉。

    大致有有三。其一,安禄山向大唐天子称臣,但保留天子尊号。其二,唐朝须将河北道、河东道、以及都畿道神作书吧为安禄山的封地。其三,君臣名分重新定下以后,双方罢兵言和,各自相安。

    李隆基看罢之后,并没有愤怒,安禄山提的条件的确是狮子大开口,任谁做皇帝都不可能答应。但何谈嘛,总要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他甚至在暗想,如果安禄山再退两步,仅要河北道为封地,去皇帝尊号为异‘性’藩王,自己有没有可能答应。得出的结论竟是有很大的意愿会答应。

    然则,这种讨价还价的事怎么可能出自天子之口呢?甚至都不应该出自于宰相之口。

    经过了初时的‘激’动,大唐天子李隆基很快平复下来,这份何谈的条件,可以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他也没有当即表态,而是直视着杨国忠询问意见。

    “杨卿以为如何?”

    杨国忠早在来的路上就大好了腹稿,就等着天子发问呢。

    “臣以为,此事不宜公开,可由臣负责与严庄联络。若可缓和局势,朝廷休养生息三两载,不愁不能一举踏平了安贼逆胡!”

    杨国忠的热血沸腾,一面又观察李隆基的脸‘色’,见他神情似乎颇有赞许之意,才壮着胆子将准备好的话和盘托出。

    “臣窃以为,朝廷的底线,只允许河北道一地为安贼封地,必须去皇帝尊号,改称王,称臣。”

    这些都与李隆基隐隐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神作书吧为天子,李隆基绝不会做表态的。

    “此事还有谁知晓?”

    杨国忠刚要回答只有他一人知晓,却听殿外黄‘门’大声道:

    “‘门’下‘侍’中魏方进觐见!”

    听到魏方进求见,杨国忠又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此人如此急吼吼的求见,难道也是接到了严庄的求和信?

    果不其然,魏方进被获准入殿以后,也向李隆基呈递了同样的一封书信。

    君臣三人商议了好一阵,其实主要是杨国忠和魏方进商议,李隆基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坐在榻上旁听,并不发表任何意见。

    魏方进认为,杨国忠所设置的底线还不够,必须让伪燕裁撤人马,达到规定数目,如此才可以进一步解除他们对朝廷的威胁。

    也就是当着天子李隆基的面,杨国忠忍住了没有骂魏方进迂腐愚蠢。

    安禄山手握大兵,虽然潼关新败,却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猜测人马这等自断臂膀的行为,就算傻子也未必会做吧?

    “魏相公,裁撤人马倒好,不知当由谁去与之密议呢?”

    魏方进显然没想过这个问题,被杨国忠问的一愣,然后才勉强回答道:

    “自然是有司派人前去,难不成让负责统领国政的宰相去?”

    杨国忠却揪住不放,继续问道:

    “不知魏相公以为,有司何人妥当?”

    “这,这个……”

    魏方进只是顺口胡了个建议,实际上哪有什么合适的人的标准呢?他所为的不过是在天子面前争一下宠,表现一下自己而已,但在这方面他显然不如杨国忠专业。

    被问的哑口无言,杨国忠并没有打算放其一马,而是趁胜追击。

    “倘若按照魏相公这等条件,也不用议了,难道指望着安禄山傻了脑袋,会自断臂膀?到底,他们不过是想拖延时间而已。”

    杨国忠最后这句话深得李隆基心意,也是他所担心的。

    “杨卿,逆胡是如何打算拖延时间,朝廷又如何具体应对处置?”

    杨国忠的想法很周祥,一则抱着宁可信其成的态度与伪燕密议何谈,二则,又可用拖延时间神作书吧为遮掩的幌子。就实而言,两者虚虚实实,都可以当真,也都可以不神作书吧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