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交你这个朋友!



    现场鸦雀无声,全场都被刘信镇住了。

    “这首诗,是吾弟刘基写的。”

    “大哥!”刘基心里一惊,他知道这首诗明明就是刘信自己写的,刘信却把它放到了自己身上。

    刘信云淡风轻地说:“在这里,伯温没有写诗的资格,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还请诸位不要见怪,”

    刚才那个张家子弟张焕质问刘信:“子孚,你莫非不会写诗?”

    旁边也有人附和:“以子孚的出身,也没有学过什么,到也正常。”

    之后便是一阵鄙夷的声音,只有少数几个人期待着刘信接下来的表现。

    刘信也没有过多解释:“这才是我写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刘信,再次镇场。之后在场的人都在低声细语,混合起来便是一阵骚动。

    朱元璋心里暗暗叫好:“这首诗,读起来很顺啊,刚才他读了一遍,我竟然背的差不多了。”

    “子孚当真是大胆,”曹操回味着刚才的诗,“当今诗文,大多是每句四字、五字、六字,子孚竟然直接用七字为一句,而且读起也是抑扬顿挫,子孚之才,吾不及也!”

    “孟德,不知道你感觉到没有,刚才伯温那一首,读起来也顺畅的很,”在场的人,论诗文水平,当属陈琳最高,也一眼就发现了其中的妙处,“刚才这一首,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不是因为用了七个字,而是利用了一定韵律,伯温的也是同理。”

    “韵律?”曹操心中一惊。

    陈琳看着刘信道:“今日之后,子孚就要名扬天下了。”

    相对于其他人,袁逢想的更多,因为荧惑火星的事件,刚才他一直在关注着刘信,刘信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包括李存孝给朱元璋小纸条,以及刘基并没有动笔。

    “在相同的时间了,刘信写了三首诗,而且水平都是极高。”袁逢打量着刘信,“这就是将星吗?”

    基本上所有人都走神了,而刘信只能站在那里,嗯,略显尴尬。

    好在卢植打破了气场:“子孚,你刚才用的是七字诗文,不知可有先列?”

    刘信得体而不失谦虚地拱手回答:“此前先列我也没有见过,只是一时的偶然的想法而已。”

    “子孚,”这次是陈琳,“吾有一事不明,还想一下子孚。”

    什么,竟然连陈琳也要请教刘信!

    陈琳这一声“请教”着实震惊了全场,刘信则是得意无比,“哈哈,劳资在这里竟然可以教到未来的建安七子之一,不错不错。”

    “孔璋兄客气了。”

    陈琳开门见山:“刚才子孚与伯温的诗,似乎都有一定的韵律,不知子孚可否赐教?”

    嗯。啊?讲这个?怎么讲?

    与古体诗相比,刘信认为以唐诗为代表的近体诗的最大不同不在字数,而在韵律,刘信在学生时代背诗的时候就感觉唐诗比《古诗十九首》好背多了,其中的玄妙就在韵律上。

    但问题是怎么跟他说,说这样好背?

    刘信知道现在自己现在该放大了,当即攥紧拳头,深吸一口气,用意念喊出:“雪儿帮我!”

    雪儿:“······”

    “孔璋兄,请看。”刘信拿出一张纸,由下人递给陈琳。

    “七言律诗: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式······

    七言绝句:······”

    “诗文韵律方面,我已经将五字与七字的适宜韵律写在了纸上,格式与韵律以这几种最为适宜,当然,要想完全押韵难度也是极大,改变这只是最适宜的,改变一些也不会对诗文造成很大影响。我个人将这种诗文分为律诗与绝句,诸位一看便知。”

    陈琳的手在颤抖:“子孚真乃当世奇才,胜吾百倍,吾不及也!”

    其他人见状,也想一观究竟,声音顿时放大的不少,要不是因为袁逢卢植在场早就一拥而上了。

    袁绍见状,是想压也压不住了,只好用目光求助于袁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