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年之间扫平积案山



    临清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交汇处,北及BJ,西抵洛阳,南达杭州,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称,人口一度号称百万,人称天下第一码头,天下粮仓,明末时,有官员曾调查过临清的经济情况,称临清总计临城周匝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货财,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

    临清本是个微末小县,能有如此繁华气象,都是因为大运河。

    最初的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京津,南接江淮,绕过了山东形成了一个“人”字形,隋唐时期,山东诸多城市都默默无闻。到了元朝,朝廷将运河拉直,包括临清在内的山东西部多个运河沿岸城市迎来了大发展。

    明代后期泇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南自台儿庄流入山东境,北至德州桑园镇进入直隶境。以德州、临清、聊城、济宁为代表的一批运河城市迅速腾飞。这些沿运的城市直接受惠于运河的开通,商贾云集,四方百货,倍于往时,成为南来北往的商贸重镇。

    临清和济宁是山东运河上的南北两大重镇,它们一个位于北段,一个位于南段,而且都处在运河工程的重要位置上,到清朝时它们都设立直隶州,在全国也是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就城市规模和商业繁华程度来说,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以前,临清远远超过了济宁,成为山东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商业城市,是跨区域的大型商品集散地,其商业流通范围覆盖了山东及附近的几个省市。

    明代前期,临清因会通河的开通成为南北水陆要冲,漕船必经之地,商品经济迅速繁荣,北起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东南纨绮,西北裘褐,皆萃于此,到隆庆、万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闻名全国的北方商业都会。活跃于临清市场的商人既有本地土著,也有外来客籍。游宦侨商日渐繁衍,四方之人就食日滋。临清城内的商贩日渐增多,而且还争立“商籍”,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商业社区。各地商人商帮的大量涌入,加速了商业文化的传播和融合,重商逐利之风日渐盛行。

    元代济宁城伴随着济州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特别是大运河的全线通航而建造了城池,形成了城市,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到明代中期济宁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商业性都会。其间店铺林立,居民之鳞集而托处者不下数万家,其商贾之踵接而辐辏者亦不下数万家,江淮、吴楚之货,毕集其中。随着商品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地旅居济宁开业经营者与日俱增,不仅沟通了南北、东西之间的物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不同省区文化的相互传播与渗透。

    与明清时期山东运河上的南北重镇临清、济宁相比,聊城、德州、张秋、台儿庄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繁华程度都要逊色一些,但是运河的贯通同样为它们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使之成为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

    临清港有八个码头,施经纬和黄良宇到了钞关码头,地方不大,人却极多,且操着各地的方言,临清活跃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如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

    站在一处高点,迎着河风,看着码头繁忙景象,黄良宇讲述着临清因运河而兴的历史,以及山东其他运河沿岸城市的表现。

    听完后,施经纬由衷赞道:“黄大人博古通今,见识广阔,下官佩服。”

    黄良宇拍了拍施经纬肩膀,哂笑道:“我本是陕西人,中进士后,被朝廷委派到山东,这二十来年都在山东各地任职,算是半个山东通了,知道这些,不算什么。”

    水上船只来往不绝,施经纬不禁叹道:“一条大运河贯通南北,不知造福了多少人。”

    黄良宇深有同感,点头道:“是啊,这条运河改变了沿岸数个城镇,临清就不说了。南边的济宁作为南货北上入鲁的第一站,被称为运河明珠,北方苏州,谁能想到,宋朝的梁山泊就在济宁,出匪寇的地方,变成了商业重镇,皆是运河之功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