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那里才是风水宝地



    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优。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浪迹,卧看桃叶送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

    高景行用扇子轻轻拍着手,对着波光荡漾的水面,高声咏读起了一首词。这首词是纳兰性德的,写出了什刹海的秀美,为清初词中名篇之一。

    这次科举,高景行也考中了进士,虽然只是三甲的最后几名,高景行已经是喜出望外了,在平时,他学问不如哲荣,谁能想到,哲荣落榜,他却金榜题名了呢。

    中了榜的高景行心情很好,哲荣则完全相反,什刹海乃燕京盛景之一,处处风景如画,哲荣却是无心欣赏,一路都低着头,似是地上的泥巴,比那些精雅的景致好看得多。

    周文博也没中进士,这几人中,他年龄最大,已经三十五了,比最年轻的施经纬大十多岁。或许是年齿深,见过的事,经历的事都最多,周文博很多东西都看开了,他说自己不想考了,准备找亲戚朋友凑点钱,做个生意,聊此余生。周文博还劝慰哲荣,贵门无寒士,哲荣的出身高贵,而且年轻,不愁前途,这次不中,三年后再考,兴许就中了,再者,哲荣可以不参加科考,直接进宫当差去,那是最便利的仕途,一般人家,祖坟冒青烟都求不来呢。

    施经纬轻轻拍了拍哲荣的肩膀,却没出言劝慰。他知道哲荣为何如此在乎科举,确实,凭哲荣的出身,根本不需要科举,可哲荣自小苦读,为人又性格好强,哲荣想凭正途进官场,而非凭家室和出身。哲荣虽是满清贵族,可他颇为倾慕中原文化,身边的朋友也多是汉族读书人,而非整日骑马游猎的八旗子弟。和汉人混得熟络了,哲荣也逐渐摸透了汉人的想法,虽然平时汉人看到满人贵族,就自觉低一等,毕恭毕敬的,可哲荣知道,汉人其实从心眼里是看不起满人的,认为满人野蛮跋扈,就拿做官来说,汉人苦读十年二十年,未必能中举中进士,捞到个好官职,八旗子弟生下来就有门路,进宫做侍卫,或是被安排进各衙门办差,用不了多久,就能身穿光亮的官服,头上罩着个红顶子。哲荣便想通过科举,证明自己,也为满人同族争点脸面,打破汉人们对满人的刻板看法——满人不通文不读书,除了打仗,别无长处,凭出身和关系,就能轻易做官,大字不识几个,还能步步高升,一直做到大官。

    几人逛着逛着,前面出现一座连廊的亭子,琉璃瓦,褐红亭,青木柱,造型雅致,古色古香,令人眼前一亮。

    有几个年轻人在亭下游玩嬉戏,从装扮和气质上看,这几人应该也是刚参加完科考,出来游什刹海的。见有新的人向这边走来,这几人冲施经纬等人微微一笑,其中一个还做个邀请姿势,笑着往外走了,意思是这亭下,他们游玩够了,要去别处,施经纬等人可以随心在亭子里游玩,不用担心别人的打扰。

    到了亭子里,几人坐下,恰逢一阵微风徐来,几人走了颇远的路,身上有些燥热,这风一吹,立下感到凉快了,浑身顿时舒爽,高景行大叫着“爽利”,连一路眉头紧锁的哲荣,眉间也舒展开来。

    指着四周,周文博说道:“怪不得纳兰性德常在此处,这里风水真好。”

    高景行马上发表不同意见,“风水好,我怎么没看出来?”

    周文博轻笑道:“不瞒三位兄台,周某平时除了看圣贤之书,对周易和堪舆也有所涉猎,你们看,这左青龙右白虎,后头还有块风水石。”

    高景行轻蔑的笑了笑,说道“若真是风水好,纳兰性德为何那么年轻就死了。”

    纳兰性德为康熙前中期重臣纳兰明珠之子,文武全才,乃清初三大词人之一,且是名气最大那一个。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京城内外,士林街巷,都竞相咏读他的词,此等盛况,在诗词史上,只有北宋时“凡有井水处,必咏柳永词”能与之交相辉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