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总管人选



  第112章 总管人选

  开皇三年(583年)十月初十,燕荣坐上了崔澈为他准备的宽敞囚车。

  百姓们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不只是历城居民,临近郡县的民众也都赶了过来,对崔澈与苏威歌功颂德的同时,向囚车里的燕荣投掷石子。

  甚至有几名看护囚车的骑卒也受到了池鱼之殃,被石子砸伤。

  好不容易挤出了人群,苏威感叹道:

  “能为四州百姓除此祸害,也不枉苏某此行。”

  说罢,与崔澈相顾大笑。

  众人在青州州境渡口登船,张武领三千骑卒回了博陵,等候崔澈就任青州总管的消息。

  崔澈与苏威东出时,杨坚都有拨付侍卫,倒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船只在弘农郡靠岸,但此时已经没有了弘农郡的名称。

  前不久,由河南道兵部尚书杨尚希挑头,上疏陈述冗员之害,引得朝野热议。

  杨坚顺势下诏罢郡,只保留州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前就说过,罢郡不是在砸一两个人的饭碗,此前隋朝足足有580郡。

  郡级官员,朝廷自会安排出路,例如上郡官员往下州任职,下郡官员往上县为官,若是没有背景靠山的,便候补空缺。

  可数目更多的吏员何去何从,就不是朝廷要费心的了。

  明朝就有一个皇帝,为了缩减开支,裁撤驿站,逼得一个姓李的驿卒走上武装维权的道路。

  但新兴的隋朝与走向灭亡边缘的明朝到底是不同的。

  明朝时叛乱四起,失业的人们能够轻易投身造反这个前途光明的行当。

  如今大隋四海升平,国力强盛,没有造反基础。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些个人,不满现状,也就嘴炮功夫,出不了大乱子。

  崔澈沿途见了不少被罢职为民的郡级吏员在酒肆里口出怨言,但也当作没有听见,人家被砸了饭碗,难道还不许人抱怨两句。

  就连苏威都对此置若罔闻,崔澈又怎会去操这份心。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愁没有出路。

  如黄巢、张元这些失意人,他们不是没有出路,只不过野心、志向太高。

  过了潼关,进入关中平原,一番辛苦,终于抵达大兴城外。

  来不及回府与家人团圆,崔澈、苏威等人执了燕荣往大兴宫面圣。

  二人将燕荣的亲随全部带来了关中,燕荣平时的一言一行他们最清楚不过,而随着燕荣被囚送关中,墙倒众人推,河南、河北各地官员纷纷上奏弹劾燕荣罪行。

  燕荣也认了命,对其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只求死前能见老母一面。

  杨坚虽说怒极,但也同意了这一请求,许他明日行刑前与老母道别。

  燕荣随即被带走收押,等候明日在宫门外斩首,明正典刑。

  称赞了苏威几句,杨坚又看向了崔澈,说实话,他对这个女婿的处事还是有一点不满。….

    倒不是崔澈无诏夜袭历城,擅自抓捕燕荣,审问后,杨坚也知道燕荣自知罪责难逃,要袭杀崔澈、苏威,崔澈先发制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杨坚的不满主要是崔澈将事情闹大了。

  燕荣再怎么说也是自己树立的官员典型,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罪过,可以回了关中,跟他私底下汇报。

  大不了将燕荣召回大兴城赐死了事,何至于二人相互攻讦,闹得满城风雨。

  这让他杨坚的脸面往哪搁。

  杨坚本打算等苏威走了,定要好生训斥崔澈一顿。

  平素多体贴圣意的一个人,这次怎么就犯了糊涂,还是太年轻气盛了,看见燕荣先弹劾他,就忍不住气,与他互相撕咬。

  只是还不等苏威告辞,崔澈就向杨坚呈上了制盐之法,夸口道:

  “陛下若设滩田十万亩,一年能得食盐千万斛。”

  杨坚闻言愣住了神,等反应过来,他急切道:

  “此话当真!若敢虚言欺弄,朕绝不轻饶!”

  如今这糟糕的财政状况,不仅是苏威这个民部尚书发愁,就连杨坚也是寝食难安。

  他也知道崔澈不是好大喜功之人,但千万斛的数字还是让杨坚不敢相信。

  “臣岂敢欺君,陛下若不信,可向苏尚书问证,当日臣得异人授此制盐法,尚且心存疑虑,幸得苏尚书为我决断,这才试验此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