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冯盎入京(上)



    且不说墨家巨子的宝钞之威,只说冯盎在那洛阳郡府附近,见识了一个民族的“悲哀”,和另一个民族的崛起,但是总体而言,那位叫巴特尔的突厥人,他的生活,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大唐人民也多了更多的生气。

    不要只以为李二学黄老道学,其实士大夫之家,更是趋之若鹜,虽然他们依然尊崇儒家那一套,那也是因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从而延续到现在,至于其他的学说,只能苟延馋喘罢了。

    那么为什么儒家士大夫之族,明显自己在让帝王独尊儒家的时候,还都去普遍学习黄老道家的思想和智慧呢?因为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呗。

    因为自古以来,士大夫之族和皇帝之间,总有那么千丝万缕的勾联和分歧,所谓的代天子牧民,就是他们的利益至关重要的一环。

    天子你就高尊城台,蹲在你那一亩三分地就好了,剩下的,就让臣子们来完成好了,不然何以让我等臣子,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机会?其实说白了就是利益和权力。

    而儒家的那一套,除了君君臣臣,尊卑有别,其他的,都像是给帝王专门定做的紧箍咒,让其不能为所欲为,碰到圣明的君王,就按照他们那一套,帝王自己享受荣华富贵,士大夫之族,在孔孟思想的禁锢下,兢兢业业的为其牧民。然后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帝王成就千古一帝,大臣成就忠臣良将之名。

    而碰到不听规劝的帝王,那么大臣就抱团取暖,孤立帝王,让他令不出京,徒呼奈何。如果帝王还不听劝,一意孤行,那么再来个揭竿而起,遍地狼烟,改朝换代则罢。就比如说隋炀帝。

    隋炀帝其实并不荒诞无为,其功勋之处,不说京杭大运河的开挖,光李二他们当初造反,那霍霍天下的时候,粮食都从哪来?还不是隋炀帝攒下来的。至于为何造反,并不是隋炀帝正真的让世间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而是士大夫阶层,让隋朝民不聊生。

    而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炀帝竟然要开启科举制度,甚至迁都。这一做法,才是正真的动了士大夫们的蛋糕了。所以他们牧民的时候,才苛政于税,劳役民殇。

    最后的结果就是,本来隋炀帝想举国之力,攻伐高句骊,以转移国内的矛盾,但是他忘了,他所处的不是后世的资本社会,而是君主分封诸侯的封建时代。所以才会身死灯灭,国柞倾惘!

    所以自古才有一句,没有千年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而不管如何,始终有一群受苦受难的人,那就是氓民!所以才有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的话。

    这样的例子,自古多的数不胜数。所以当朝新定,李二才会携玄武门之事,暗中分化世家五姓七望,矗立新望,破坏旧姓。因为他本身就是世家之徒,对其中个中缘由,明白的最是清楚。

    因此他才大肆封赏天策府旧臣,表面上打击原五姓七望的士大夫之族。这样的目的,就是给人一种,同患难共富贵的表象下,又能打击到老的氏族。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等他故去,新的士族却未能更好的维护他的后代,甚至就连他的铁哥们,长孙无忌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世家新立李治为帝。

    长孙无忌本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曾想,士大夫的反扑,却是如此强烈,最后甚至借助假象,推波助澜,立女为帝,成就千古一景的美事!世家之威,可见一斑。

    不过李楠的到来,却实给了他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李楠那神乎其神的手段,独灭突厥的能力,加上这后面的宝钞之威,让李二更加期待,世家覆灭,已不远矣。

    李楠也是明白这些,所以才一直对李二恭敬有加,同时帮他成就千古一帝的形象。让所有人,在畏惧自己的同时,逼迫他们向李二靠近。这才有了灭胡矗景观,震慑宵小的做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