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刘广生入京的时候,正赶上‘倒叶事件’的高峰,北京城里每天都会有东林党的官员被抓走。

 杀头、抄家。

 用官员的话说,这叫做官不聊生。

 大家都朝不保夕的活着,谁也不知道一觉睡醒自己的脑袋还在不在肩膀上扛着。

 官场上乱哄哄的像是一锅粥。

 作为陕西巡抚,刘广生入京的阵仗自然不会只是一辆马车,现在这世道从陕西进京,光是护军就足足有近千人,因此离着京城还有十几里就被一队游骑拦了下来。

 表明身份后,刘广生将护军留在了京营,自己独自一人乘车入城。

 去年的年初时分,刘广生来过一次京城,今年再来,透过马车车窗的遮布望着城外,和印象中有些不同。

 如今的北京给他一种特别有规矩的感觉。

 沿街两侧的商铺开着大门,迎来送往一批批客人,御道上没有沿街叫卖的摊贩,也没有随意驾车或骑马的勋贵,整条御道空空荡荡,除了自己这辆马车外,偶尔也会见到几辆,但无一例外都是官府衙门的车。

 最吸引刘广生目光的还是沿街一处米行打出的粮价告牌。

 “今日粮价,斗米两钱。”

 斗米五钱,石米就是二两,这个价格要是比起明初来翻了五六倍都不止,但在眼下这个时间,已是极低的价格了。

 辽东一斗米卖八两!

 陕甘川晋一斗米卖九钱!

 京城能将粮价控制到两钱水平,这在刘广生眼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把车停一下。”

 心里有所惊奇,刘广生便喊停了马车,车夫不明所以但也老实照做,将车辂稳稳停好后扶着刘广生下车。

 刘广生走进米行,用手抄了一下米斗里的大米。

 上好的江南米,并不是以次充好的糙米。

 刘广生虽然没有穿官袍,但一身由内而外的官气却是遮挡不住的,米行的伙计看的真着,有心上前献殷勤。

 “这位老爷,买米吗?”

 “啊。”刘广生随口应付了一句:“看看行情。”

 伙计机灵,提上一嘴:“听老爷的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吧。”

 “是吗,那你说老夫是哪里人。”

 “老爷是江西人。”

 这下换刘广生讶异了,他虽是江西人,但已经在山西任职多年。

 不由心中感慨一声乡音难改。

 “你倒是见识不浅,连老夫江西口音都听的出来。”

 伙计眉梢扬起自豪:“小的虽然只是一个伙计,但在这皇城根下,倒的确是见了不少人。”

 “呵呵。”

 刘广生笑笑,继而专注于粮价一事上:“京城的粮,缘何这般便宜。”

 本以为伙计会侃侃而谈,同自己讲解一番,没想到伙计竟然摇了摇头:“这个小的还真不清楚。”

 “不清楚?”

 “这是官府的配给粮。”

 这可真是一个新鲜词,让刘广生错愕一番,不由张嘴问道:“何谓配给粮。”

 “配给粮就是官府配给到城中各大米行的粮食,从上个月开始派发的,每月月初,城中各大米行去往衙门支领粮食,到第二个月领取的时候,支付上个月拖欠官府的粮款。

 配给粮的粮价是固定死的,我们米行从官府支领的价格是一分八钱银子,卖的价格为两钱,中间的两分差价便是我们米行的利润。”

 所谓一分八钱便可以表现为1.8钱,大明没有小数点,用分这个字来表现,和后面两分的分不是一个意思。

 刘广生认真听着,随即提出自己的困惑。

 “如今连年天灾,民间早已养成囤粮的习惯,配给粮的价格如此之低,民间必踊跃抢囤,如此一来,官府能供应过来吗?”

 伙计一笑:“老爷这就有所不知了,这种囤粮之事确实出现过,那还是配给粮刚开始出售的时候,不过那个时候的粮价可是四钱银子一斗。

 如今粮价一直在降,囤粮的百姓数量同样也在降,之前有富商大肆囤粮,想着赚上一笔,结果现在朝廷放的粮越来越多,粮价越来越低,之前囤粮的富商便吃不住劲了。

 所以您的担心大可不必,如今整个四九城里里外外都盼着粮价继续向下跌呢。”

 刘广生是彻底愣住了:“户部哪里来的那么多粮食。”

 “这小人就不知道了。”伙计耸耸肩:“您一看就是大老爷,想来也是和那些大官有交际,您可以问问那些故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