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第 59 章



开场之后, 双方都踢得十分谨慎。

 比赛踢了五分钟,球就在中场来回的打转。德国队主打传控,把球牢牢地黏在自己脚下才有安全感。

 意大利主打防守反击,球员们只管站好自己的位置, 负责自己的区域, 盯好自己该盯的人, 德国队喜欢传控,就让他们在中后场慢慢传。

 反正比赛刚开始,有大把的时间,大家都不着急。不冒进就不会出错, 不会出错就不会丢球,不丢球就有机会。

 这是最后的决赛,胜负决定了冠军的归属, 无论是德国还是意大利,谁都输不起。

 正因为输不起, 胜负变成了一种负累,在特定的时间内,限定了双方教练的思维,以及球员在场上的发挥。

 尤其是勒夫, 他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人, 越是重要的比赛越是不敢尝试改变,也很少会有放手一搏的决心, 再三权衡, 还是要回到他的舒适区。

 这也就为什么, 人们时常感慨, 大赛无名局。

 和勒夫比起来, 另一边的孔蒂就要激情许多, 动作夸张,情绪激动,脾气火爆,一直在不停地指挥他的球员。

 缺少了皮尔洛这位总是睡眼惺忪的富家大少爷,意大利整支队伍在场上的气质都变了。

 在孔蒂的调&教下,男模都变成了劳模,指哪儿打哪儿,让他们往东绝不敢往西,战术执行非常到位。

 踢了这几分钟的比赛,菲恩就深刻的感受到,勒夫时常挂在嘴边的“纪律严明”,在对手身上倒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怪不得昨天罗伊斯总跟他说,这支意大利看起来很像以前的德国队,指的大概就是这种上下一心,纪律严明的状态。

 比赛第10分钟,场上比赛依旧乏善可陈。

 看台上两国球迷在过了开场那股兴奋劲儿之后,都安静了不少。强有力的鼓点时不时敲两下,球迷们跟着喊两声,仅此而已。

 比赛缺乏激情和看点,球迷的情绪也无法调动起来。

 双方在中场寸土不让,意大利人的防守密不透风,德国队无论怎么尝试,都很难把球传到对方前场,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后场倒脚,寻找机会。

 但深谙防守要义的意大利人,怎么可能轻易给他们机会?

 比赛第12分钟,菲恩好不容易在禁区前沿有一次触球机会,只是他刚背身拿球,后面的博努奇就贴了上来,死死地抵着他,与此同时,德西利奥和弗洛伦齐两个人立时就一左一右靠了上来。

 菲恩反应也非常快,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有转身的机会,搞不好下一刻就要丢球,于是,果断选择了回传给施魏因施泰格,退回去重新组织进攻。

 但意大利这个链式防守真就入铜墙铁壁一般,德国队非常难以渗透。

 这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引以为傲的链式防守。

 顾名思义,链式防守就是一种重视防守的足球战术体系。这种战术体系拥有一条高效而有组织的后防线。

 链式防守并不起源于意大利,而是一位奥地利教练在瑞士国家队推行的清道夫防守体系。直到上世纪90年代,链式防守在AC米兰发扬光大。

 防守思想的要义在于让对手锋线球员无法正面突破单个防守球员,在队员与队员在他们之间的空当联动起来。

 如果每一个球员是一个独立的点,那么这个空当就是一条将他们连接起来的线,当某一点受到压力的时候,线就会自然向压力来源的地方收拢。

 但如果只有一条防守链,就很容易被对手强有力的锋线球员冲断。

 于是,意大利对此进行了改进,他们一般在前卫线就筑起一条链,再加上后卫线上的链,形成两条链,这样就有了纵深的保护。【摘自百度百科】

 不过,传统的意大利链式防守一般是前卫线三个人,后卫线四个人,互相补充两条线的空当。

 刚才菲恩在意大利禁区前沿拿球,就是德西利奥和弗洛伦齐两个人上前包夹,让博努奇看准时机出脚断球。

 不过,菲恩在比赛之前对于决赛对手做过大量研究,上场之后对他们的动向非常警觉,提前将球回传给施魏因施泰格,才避免了丢球,而导致对方发起快速反击。

 但孔蒂治理下的这支意大利,和意大利传统的链式防守还不太一样。

 孔蒂打的是三后卫,也就是将尤文图斯俱乐部的BBC防线(巴尔扎利、博努奇和基耶利尼)直接搬到了意大利国家队。基础阵型是3-5-2,在这个阵型的基础上进行变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