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白金-第2/4页



    “亏,是不可能亏的,”怀玉笑着给承乾算了笔细账,如今白叠布在长安的市场可是非常火,那是高奢侈品,主要是西域高昌国进口来的,都是粟特胡商们贩运来京,卖的比丝绸贵的多。

    就算以后慢慢的棉布供应多了,价格下跌,但也不用担忧,前景依然还是十分广阔的。

    但白叠布就是棉布,只是其中最贵的是细棉布而已,武怀玉研究过,如今的高昌棉花虽不是后世的那种品种,但限制其产量的主要还是加工工艺,特别是去籽这块高昌技术比较原始纯手工,纺织这块也相对技术落后。

    武怀玉跟太子算,附近乡民到武家这里学纺棉纱织棉布,或是直接到武家的纺织厂来上班,也可以学会后拿棉花或棉纱到家里代加工,

    在明清时期,江南那些妇人纺织收益,往往比种地收益还高的多。

    明代时,一个熟练的纺织妇人,一年可织布百余匹,其报酬一般是一匹布三斤棉花,或是一斗米。

    如果要显摆炫个富,你可以加一盏烛灯,那就要加三百钱。

    一斤灯油钱,那起码能买十斤粮,就算现在物价低,可灯油耗费依然很高,所以普通人家连点油灯都舍不得,甚至长安城的士子们,都会特意买商家发明的省油灯。

    “是啊,种桑种麻,都是种在塬坡上,水浇良田都是只种水稻的。”

    如果武家纺织场开起来,打造轧花机等,那么武家和附近村妇都能大大提高收益,比起传统的家庭种桑麻养蚕丝织,效益收入更高。

    三百文,现在粮价,可以买十石米麦,那是十亩的产量。

    两人在灯下讨论着。

    普通士人地主家用的还是油灯,但灯油也不便宜。

    “奢侈品么,不算贵了,细白叠裁剪成衣,价格更贵呢,”

    你们还省了稻种、肥料,直接保底收一石稻子,还是很划算的,”

    岭南地区尤其是海南岛的狸人土著,就有纺织木棉的传统,他们的技术都比高昌的强。

    武怀玉接着又说棉花收获后,到时要去籽纺纱织布,大家也可以来做活赚钱,织一匹棉布给一斗米做工钱,甚至还管一顿饭。

    说到底,还是高昌国本来就很小,哪怕他们有种棉花纺布的传统,但体量太小,没法带动技术的迭代升级,棉布也就成了一种很小众的手工商品。

    不过就算一亩产个二十斤棉花的低产,一斤七钱,也能卖一百四十钱。而现在一石稻子才三十钱,哪怕亩产两石,也才六十钱,两石斗,也不过七十五钱。

    宫廷里普通的蜡烛一根就一百五十钱,虽说这是宫廷御用的,肯定比民间的要贵不少。

    樊川夏稻亩产也就两石左右,现在武家肯承诺保底有两石粮收益,要是种棉花卖的棉花钱不足两石稻,不足的武家补给他们,超过的都归他们。

    所以如果哪个有钱人逛平康坊,一次点个十盏烛灯,让婢女举着站一排,那绝对非常有场面,毕竟蜡烛钱就要出三千钱了,如果蜡烛燃完,再要续烛灯,还是一盏三百文。

    “一斤同州羊肉就要三十文钱了,而一石麦子也才三十钱,塬上旱地种麦子,一季都也才亩收一石左右,那是多少汗水洒在地里啊,”

    可要说技术难度,算不了太高。

    第二天,武怀玉就叫来了郑老汉还有其它佃户们。

    这里的百姓习惯了种稻子,依着潏水灌溉,种稻子收成好很划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