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匮之盟



    却说太宗自幼卓尔不群,与其他小孩游戏玩耍,大家都害怕地服从他。长大后,高高鼻梁有真龙之象,一看就知道是大人物,一副庄重威严的样子。天性喜欢学习,他父亲宣祖统兵淮南,攻破州县,财物全不取,只是搜求古书给太宗,并且经常告诫、勉励他,太宗因此学问精深,多才多艺。

    后周时官至供奉官都知。太祖赵匡撤建立宋朝,任命太宗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太祖亲征泽州、潞州,太宗以大内点检的身份留守东京,不久领任泰宁军节度使。太祖亲征李重进,太宗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使开封尹的职权,又加官兼中书令。太祖亲征太原,太宗改为东都留守,另外赐给他府第,门前可列仪仗,封为晋王,位次排在宰相之上。

    赵匡胤死后,留下皇后宋氏,宋氏的出身相当显赫,生母是后汉的永宁公主,父亲是左卫大将军宋偓,宋氏从小便知书达理,进退有度,因为无后;宋氏对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颇为照顾。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后去世。按照国家礼制,前朝皇后去世,应该举行盛大葬礼。然而,当朝皇帝宋太宗不仅不为皇嫂“成服”,即穿戴丧服,还不许群臣“临丧”,到现场吊唁,没有即时安葬宋皇后,让其入土为安,而是将其灵柩寄存在开封普济寺的“佛舍”,甚至拒绝让宋皇后的神主“祔庙”,即将宋皇后的灵牌放入祖庙;有关部门为宋皇后上谥号“孝章皇后”,宋太宗却因为宋皇后在开宝元年入宫,改“赐”为“开宝皇后”,否定了“孝章”这样的“美谥”。

    宋太宗的做法遭到了人们的非议,翰林学士王禹偁对客人说:“宋皇后曾经母仪天下,应该遵用旧礼。”宋太宗得知后,给王禹偁定了“谤讪”之罪,将他赶出朝堂,贬往地方,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

    公元981年3月,赵匡胤次子赵德芳又像他的父亲一样暴病而亡,时年二十三岁。赵光义显然脱不了干系。

    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死去的种种存疑,所以在大宋臣民的眼中,赵光义的上台是颇不光彩的。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赵光义必须寻求一个继统合法的法律依据,才能取得天下臣民的信任。

    据宋史记载,公元961年,杜氏患病,宋太祖服侍杜氏用药不离左右。病情加重时,召丞相赵普来听取遗命。杜氏问宋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呜咽着不能回答。杜氏再次问他,宋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所致!”杜氏说:“不是这样的,只是由于周世宗让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长的皇帝,天下还会成为你的吗?你去世后应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光义再传给三弟廷美,最后由廷美传回给你的长子德昭。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宋太祖叩头悲泣说:”敢不从命。”杜氏对赵普说:“你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谨慎小心的宫人掌管。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赵匡胤就把皇位传给了赵光义。

    听起来有理,事实上狗屁不通!为什么呢?

    一是柴荣英年早逝,死时38岁,孩子7岁。杜太后说这话时宋太祖只有三十五岁,赵光义二十三岁,而太祖长子赵德昭已经十多岁了;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杜太后凭什么认为赵匡胤早死,幼子继位会重蹈柴荣的覆辙呢?黄泉路上无老少,弟弟、儿子比哥哥、父亲先死都有可能,三十五岁时就写下誓书传位给弟弟岂不荒唐?

    二是如果真有遗诏,杜太后选定了储君,赵匡胤生前为何不公布?及早立储不是更能让天下安定吗?即使是突然死亡,宋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如果他想违背杜太后的命令,最后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那么,他就应该特别照顾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赵普。要么特别重用,要么杀人灭口。他为何两者都不选择,而是因为赵普贪贿,只把他罢相呢?他不怕罢相后赵普随便乱说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