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王全斌扫平后蜀



    公元964年除夕,后蜀帝国皇帝孟昶心情大好,亲笔在钉于屋门两侧用于驱鬼避邪的桃木板上题下了两句吉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通常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文采飞扬的孟昶自然就是春联的“专利持有人”。

    不过,这个故事还没完,一年后,大宋帝国灭掉了后蜀,宋廷派到成都的第一任地方长官正是一个叫吕余庆的人。另外,宋太祖赵匡胤自大宋建立(公元960年)就将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身居蜀地的孟昶在题写春联时也许并不知道“长春”乃宋之“圣节”,而据说后蜀降宋这一天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历史上第一副春联竟然同时又是一双谶语。

    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统治时期,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后蜀与南唐同为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区域。后蜀宰相毋昭裔与赵崇祚辑唐、五代词五百首为《花间集》,对后世影响很大。毋昭裔还曾出私财百万营学馆,并奏请雕版刻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当时节度使往往兼领禁军,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这些地区的知节度事,这一措施,开宋代削弱藩镇的先例。

    却说蜀主孟昶滥任臣僚,所用王昭远、伊审征、韩保正、赵崇韬等,均不称职。昶母李氏本唐庄宗妹妹,嫁给孟知祥,尝语孟昶道:“我见庄宗及尔父灭梁定蜀,当时统兵将帅必须量功授职,所以士卒畏服。今王昭远本给事小臣,韩保正又是绔袴子弟,素不知兵,一旦有警,如何胜任?”

    孟昶不肯从。蜀相李昊又进谏道:“臣观宋氏启运不类汉周,将来必统一海内,为我国计,不如遣使朝贡,免启戎机。”

    孟昶颇以为是,商诸昭远。昭远道:“蜀道险阻,外扼三峡,岂宋兵所得飞越?主上尽可安心,何必称臣纳贡转受宋廷节制呢。”

    孟昶于是罢朝贡议,并增兵水陆防守要隘。

    王昭远从小和孟昶一起长大,几十年如一日,亲密无间,好到了孟昶的国库就是王家的仓库,可以随便拿。但就这样,王昭远还是不满意。

    因为他的人生还有更大的追求——要做诸葛亮,要出川北伐平定天下!何况当时川中都有人不服了,当面对他说:“你都当上枢密使了,不立点功,能堵上大众的嘴吗(何以塞时论)”?

    而且进兵的具体步骤都替他想好了:先联络好北汉,命令它南下,我们趁机出黄花谷、子午谷,中原表里受敌,那么关右之地,都是我们的了。

    那还等什么?王枢密急不可耐,和孟后主商量了一下,就派出了他的枢密院大臣孙遇,以及兴州军校赵彦超、杨蠲等人,带着写好的蜡丸密信去见北汉皇帝,“令”其出兵,一起攻打宋朝。

    但是遗憾的是,赵彦超在半路上拐了个弯,把孙遇、杨蠲连同蜡丸密信都交给了大宋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仰天大笑:吾西讨有名矣!

    乾德二年,赵匡胤以后蜀皇帝孟昶勾结北汉共谋犯宋为由,发兵近六万,分北、东两路合进收川。其中北路,以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枢密副使王仁赡为都监,统率禁军步骑两万、诸州兵士万余,自凤州沿嘉陵江南下;

    东路,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义为西川行营归州路副都部署,枢密承旨曹彬为都监,统领步骑两万,自归州溯长江西上。两军分进合击,约期会兵合攻成都。

    数日后王全斌等入朝辞行,太祖问道:“卿以为西川可取否?”

    王全斌道:“西川若在天上,固然不能到。若在地上,到即扫平矣!”太祖喜道:“朕已为蜀主治第汴滨,共计五百余间,供帐什物,一切具备。行军所至,不得焚荡庐舍,驱逐吏民,开发邱坟,剪伐桑朽,凡克城寨,不可滥杀俘虏,乱抢财物。倘或蜀主出降,所有家属男妇,概不准侵犯一人,好好地送他入都,来见朕躬,朕当令他安居新第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