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烟熏干法



易小龙告别了周长卿,独自一人来到了城外的宁古塔港。

宁古塔的繁荣景象不仅靠地缘位置好,更重要的是这座建立在牡丹江上的港口,他就像一块活招牌源源不断地吸引外商投资。

这里早已被义军接管了,守卫的士兵认得易小龙,连忙向其行礼道:“大将军怎么到这里来了。”

易小龙摆摆手,“没事,我就是来逛逛,你们忙你们的吧,不用管我。”

士兵点点头,便继续回到岗位警戒。

此时的牡丹江仍然处于封冻期,船舶根本无法行驶,不过此时港口旁也有不少的工人在干活。

原来这座港口还兼具船厂的职能,在通航期内供船只停泊,而在封冻期则建造大型船只,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

虽然东北的林木充沛,不过普通的木头是不能制作船只的,还得是上百年的松木或者杉木,经过数年阴干才能用于造船。

松木倒不成问题,最重要的是这阴干之法极其复杂,耗费时间也极其多,因此想做一艘船是十分困难的。

易小龙找到港口负责人,只见那老头笑呵呵地说道:“哎呦,大将军怎么来了这了,老夫叫做辜爱明,乃是这港口的舶官。”

易小龙严肃道:“咱们就长话短说,我想打造一支水师,因此急需大量的船只,我刚刚看了你们的阴干之法,效率实在太低了。”

辜爱明却一脸无辜道:“这阴干之法是自古以来就传下来的,老夫确实是按照规矩在办事啊。”

易小龙叹气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这种方法效率低下,我们不如换个法子,或许可以使产量翻几十倍不止。”

辜爱明诧异道:“若是此法可使产量翻上数十倍,我马上让手下匠人按此法来造,则将军组建水师的计划便水到渠成了。”

易小龙不慌不忙地拉着辜爱明来到阴干场。

这阴干场是一间很大的屋子,只见工人们进进出出,有的在切割木料,有的在将木料摆放在架子上。

辜爱明见易小龙看得出奇,有些疑惑这大将军似乎是不懂阴干之法啊,又何来的更好的方法呢?

于是便解释道:“阴干木头必须要先将木头割开,而且最好是将木头竖着摆放,木头内水分能够迅速挥发掉,这类木料的品质比较好,做成船后使用期限比没有经过阴干的要长的多。”

易小龙尴尬一笑,“你看,这些木料都得经过切割,然后放在架子上自然阴干,且不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光是时间就太久了。”

辜爱明在这行干了几十年了,哪还有更好的方法,心想这将军莫不是说大话,但碍于身份,便索性顺着他的话问道:“那依大将军的意思是?”

易小龙开口道:“那便是烟熏法,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烟熏干法,那时候叫作竹简汗青工艺。”

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大名鼎鼎的文天祥在诗文中便提到了汗青,可见烟熏干法在古代很是常见,许多工匠都会用,只不过后来随着纸张的发明,这项技术便失传了。

辜爱明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老夫确实曾无意间听别人提起过,但不过这种方法已经没人用了,况且用烟熏难道不会熏黑、熏坏吗。”

易小龙笑道:“你误会了,虽然名字叫做烟熏干法,

但并不是真的用烟熏,而是类似烘焙食物一样烘干,跟西域之馕差不多。”

辜爱明也笑道:“这西域之馕老夫倒是没见过,不过烟熏干法用火烘烤老夫却是明白了,不过到底做出来的木料到底行不行,要试验过才能定夺。”

易小龙表示可以做试验,于是他亲自拿了一把锄头开始刨坑,“这烟熏干法得需要挖个大坑,然后在坑内点火,待土壤温度变高后就熄火,再放入木料,利用余温烘干。”

易小龙又提醒道:“烟熏之法是用高温烘干,千万不能用明火烧,不然上好木料碳化了,就成了废料。”

辜爱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见易小龙一个人挖得辛苦,于是便吩咐工人们和易小龙一起挖。

众人合力,很快就挖好了一个大坑。

辜爱明见易小龙还想继续动手,连忙阻拦道:“大将军去一旁歇着吧,老夫如果猜得没错的话,下一步就应该是添柴点火了吧,老夫虽然愚钝,但这还是清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