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你愿意花多少钱买我的字?-第2/4页



    又聊了一会,吴媛领着李石和吴媛上二楼参观。

    等他们出去之后,老太太先看了看张写了五遍“永和九年”的宣纸,突然笑了起来。

    刚想把这张纸收起来,虚掩的门忽然被推开,雅茹那个好闺蜜,之前一直没怎么太说话的吴媛走了回来,对吴秀林轻声道:“吴老师,李老师让我来回收一下草稿,他说这个要留着后面写书有用。”

    说完,朝老太太礼貌地笑了笑,拿起书桌上的宣纸,对折几下放进包里,又转身走了出去。

    老太太瞬间眼神有点呆滞,视线跟随她的行动而移动。

    等人影消失在门口后,才收回目光,再看向工作台上的两幅作品,渐渐又沉浸在《思君》的美感中。

    楼上。

    李石算是开了眼了,六个特制的恒温恒湿的收藏柜,每一个都有两米高,一米六宽,里面放满了书画和古籍。

    除此之外,还有两排恒温恒湿的展示柜,贺雅茹把灯带电源打开后,立马看到里面摆设了二十幅字画,她介绍说,这二十幅,是她小姨最喜欢的二十幅,平时没事的时候,会经常来观赏。

    李石一一欣赏。

    第一个藏品便是齐白石的花鸟册。

    他一件作品一件作品的看,所有的作品都看完后,又回到摆放在第三位的藏品前。

    这是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一幅行书,写的是《论语》第一篇《学而》里的最后一句——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李石认真鉴赏着每一个字,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文徵明这幅行书小品,笔意应该是承自王羲之的《圣教序》。

    他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场景:一个五百多年前的古人,在书房中学着另一个一千六百多年前古人的字。

    最后这个场景幻化为厚重的两个字——文脉。

    “书法在华夏文脉传承中,也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他对这些字画很感兴趣,一个藏品一个藏品的欣赏,但吴媛的兴趣不大,贺雅茹则是以前看过很多次,两人只陪着李石在二楼呆了一会,便先行离开了。

    一直鉴赏到中午,回到左边的楼房吃饭的时候,李石见到了装裱师古宵。

    装裱也有南北派系之分,古宵属于南派里的苏派。

    “南方天气潮湿,一般会选用漆轴头,轴头上的大漆能保护轴头不变形,也能防虫……”

    古宵是个不善言辞的老师傅,不过当李石问起装裱里的名堂时,他也愿意与客户详细介绍。

    吃完饭,几人又来到修复室,先讨论了装裱款式和选料。

    两幅作品,李石决定都装裱成手卷的方式,这样以后藏进随身空间,可以很方便的随时拿出来看。

    下午,古师傅开工,李石继续上楼看吴秀林的藏品。

    他效率很高,到了傍晚,除了古籍善本,一百五十六件书画藏品,他便全都仔细鉴赏了一遍。

    “一百五十六件,放在展览柜里的二十件确实是这一百五十六件里的精品,其余的,只能说比较难得,单从书法上来讲,文徵明这件和启功这件,艺术价值是最高的,都算得上是能品之作。”

    “至于画……”

    李石站在展柜前,有些感慨。

    吴秀丽本人也精通国画,不过造诣远不如她的书法,李石看过她挂在屋里的作品,用学习面板的评判标准,不到(专业-),还谈不上“画家”。但她收藏的这一百多件藏品里,书法其实只有一小半,大部分是画,尤其是近现代画家的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