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大国工匠



同一时间,陈申来到了京城。

        引力波反重力装置,它的建造用地,当然会在专业的地方进行。

        航天一院,也就是运载火箭研究院,它在那里研制生产。

        还是无尘车间。

        无论是前往土星的卡西尼号,还是围绕和登陆67p彗星的罗塞塔,它们都是在一个个无尘室组装出来的。

        之所以要在无尘室装配,是因为即使是最微小的灰尘也可能导致电路故障,如果灰尘落在飞船的镜头上,那么飞船就“瞎”了。

        通常,这样的无尘室要求空气中的水含量很低,常年温度保持在20℃。并且要保持绝对的无污染,空气必须经过过滤。

        等级,和芯片无尘要求不相上下。

        陈申穿着无菌连体服,把头脚包裹起来,还要戴上手套和口罩,进入了车间内部。

        “巩老,潘老,辛苦大家了。”

        好多院士,教授,专家,围绕陈申。

        “哈哈,陈教授说这些,那就是拿我们当外人了。”

        “真的辛苦,没想到进展会这么快。”

        15年,陈申在蓝大,提出要攻克反重力技术。

        18年,就要实现,第一次飞天计划了。

        4年,短短四年,好似人类文明,就要迈入新的天地。

        实验室大门打开,终于,陈申第一次看到,那数千科研人员,夜以继日辛苦成果。

        他在视频会议中,在监视器中,在照片中,看过无数次。

        但这架飞行器,现实的出现在陈申面前,还是感觉特别梦幻。

        你可以叫它空天战机,也可以叫它宇宙飞船。

        像是一个橄榄球,两头尖的椭球体,这就是它的样貌。

        长30米,飞船最粗的位置,直径15米。

        陈申的存储小肠,2米直径,10米长,会容纳在其中心位置。

        制造的,不单单是一个反重力装置,而是一艘飞船。

        这又不是汽车发动机,地面上看它震动看它转就行了,这可是必须飞起来,看是否能够真的操控。

        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成熟的飞行器。

        “这是初代机,我们就1年的建造时间,缩小了它的规模。”

        “明白,只要能试飞成功,完成实验,那将会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建造更大的实验机器。”

        别看这艘飞船很大,有三十米长,但陈申的存储小肠太巨大化了,这就占据了它的很大一部分空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