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经伦天下,八法育人



    第三十三章、经伦天下,八法育人

    古代中国由于思想方法的限制,有关哲学的研究并没有文字记载,更没有真正的思想家详尽探索有关人性的问题,但是,没有文字材料并不能说古代中国人自十三世纪之后就没有“人性思维”的思想方法,就没有哲学思想的产生,也不能以如黑格尔认为的那样中国没有哲学,但是的确以如黑格尔所言,中国的文化只能说是思想而不能定性为哲学。

    哲学到底是什么?归根结底哲学是人脱离动物性之后产生的以发展人类文明为目的研究人性的学问,属于人类从食物性上升到食物链顶层因精神需要的才产生的学问,虽然脱离了动物性,但食肉性仍然存在,所以哲学准确的解释是具有狼性思维的学问。

    但是,理学与哲学有截然不同的性质,理学是人脱离动物性之后反省人类动物性的一门学问,理学更多的是在寻找过去的经验,寻找过往进程的规律性的一门学问。今天说就是用大数据分析计算事物的发展进程,从进程中找到规律性,以提供给人类发展文明进程,理学是机械性思维的学问,更多的具有羊群性思维,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制的从化于一种和谐相处状态之中。

    但是你要知道,羊是群食性动物,必须具备天然条件才能安静的分享生活,一旦风吹草动,就必然群羊狂奔于旷野,无序而群羊无首。

    然而狼性就不是这样的,狼有独立的自我,又有群居时的严谨的秩序,所以狼攻防有序,独立则可单打独斗,群居则首尾相赴,秩序井然。

    就以现代派画家高更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塔希提岛上自问“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来说,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出了这一问题,但解答的这一问题就不是哲学思维,只能是羊性思维。虽然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讲到了军事手段,但也不是狼性策略。

    由于古代汉语一字多意,导致现代人在翻译或译制古典文学时往往曲解原著的本意,导致接受者无法领悟原著的精神。《道德经》有被黑格尔曲解的地方,但是从本质上讲,《道德经》与哲学不沾边。

    从这一点上说,如果你没有超强的悟性你最好不要读《道德经》,或《道德经》译文。或你听什么教授们给你讲的“道德经”,不然你只会被他带到沟里去。

    “我从哪里来?”这是唯心哲学提出的问题。在中国道教思想中,最早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出了这一问题,并解答了这一问题,但是老子回答的仍旧是物质性的。

    “我从哪里来?”我从“玄牝之门”而来,老子认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句告诉大家关于“我”的出处。“谷神”即山川幽谷中的山泉,“谷神不死”就是指山泉绵绵不断,长流不息,故谓谷神不死。“谷无以盈将恐竭”“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谷”是山泉的最佳诠释。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山泉长流不息,就如同动物在黄庭丹田之下的阴门绵绵有水若存若隐,用到的时候取之不足为用。“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通道(阴门的出口处,就是山泉出口的地方,山川幽谷之中一股淡淡的清泉溢出,这里是孕育生命的原始出处,看到的是潸潸润水,似有似无。听到的细流水声若隐若无。用到时水澿绵绵不足够用,这就是山泉的景象,但就是这里是孕育万物的起始之处。我从哪里来?我从母亲的丹田之下来,那里是孕育我生命的原始出处。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惟恍惟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直译:有形有规则的山中溶洞,惟有通道可以通达,通道里你会看到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的物体,恍恍惚惚中你会看到有景象出现,若隐若现中似乎有物体存在,在幽深晦暗不明之处其中有精根之源,泉命之精。精根之源,泉命之水是纯真的净水,但这里却有生命的信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