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绝对物质



    既然纯粹唯心论者提出“绝对精神”说,那么纯粹唯物论者也应该有自己的“绝对物质”说。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绝对物质”的思想理念,就是孔子晚年提出的“天人合一”学说。孔子晚年的思想重点放在天下大同上,并从理论上寻求解决天下分治的现实,力图通过理学思想形成倡导天下大同的结果。所以孔子通过研究易经得出“天人合一”的结论,而天人合一的意图就是天定人为的思想,就是一切事物皆在既定中发生,也必定在既定中结束的思想理论。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规律可以通过爻象计算出来,有循环往复性,当你找到峰值扭矩点就等同于找到规律性。比如股票的线图,当股价涨幅达到峰值时,下跌就是必然的现实。

    所以说《易经》的根源就是以唯物论为理论依据的学问,只是古代中国没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说辞而已,但实质就是如此。

    《易经》成文后衍生出来的思想门派多如牛毛,但是无论如何阐述自己的思想,归根结底还是《易经》的中心思想,这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与老子。

    孔子的思想无论从何处来看都与唯物论息息相关,孔子的核心价值观是“天人合一”,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所谓“天”,道理上讲就是自然,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自然科学等等,通俗地说就是我们两眼看到的东西,看到的世界,看到的外部环境,也就是唯物论者认为的物质基础。“人”不用说,人就是人类自身,人含义抽象,代表性很广,如人类的灵魂、思想、意识、爱心都包括在“人”字里,总的来说就是唯心论者坚持的意识理念。那么“天”与“人”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唯物论的构成要件,“天人”就是唯物论的确切名词及含义,当天与人合同到一起时,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也是存在与思维的高度统一,这就形成了“绝对物质”的必须条件,这种情况下的物质状态就是无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接受现实,接受必然存在,并必定;肯定的认为“物质”的绝对存在性。

    在“绝对物质”状态下必须无条件接受这一事实,不受任何限制的肯定“物质”的绝对现实存在。

    也就是说“绝对物质”在脱离意识的条件下,与“绝对精神”一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也就是当事物处于“绝对物质”状态时,同样是存在与思维的高度统一。只是“绝对精神”是意识在前,物质在后的表现,而“绝对物质”则是物质在前,意识在后的表现方式。两者之间的差异化就是谁先谁后的问题。

    我这里打个比方便于你理解,比如战争,战争的前期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在理论上归于唯心论的范围,但是战争一旦爆发,人的意志就无法控制战争的局面,这种状态下就归于“绝对物质”的状态。

    在意志无法控制行为的状态下,就是“绝对物质”的量变过程,如拳击比赛,拳击手出拳时受意识的控制,但当拳头击出之后就不再受精神的控制了,因为精神已经没有控制拳击手的行为能力了,这时的拳击手就处在“绝对物质”的状态,当拳击手处在“绝对物质”的状态时,拳击手已经没有了意识理念,人体处于机械状态,这时的拳击手自然就没有生死观念,就是不怕死,勇往直前的状态。

    又如当人们的意志受某种思想鼓动时,“引导民众进入他的思想王国,进而导致所有人都进入一个空洞的世界,在他一个人的思想鼓吹下形成全民意识的膨胀,造成巨大的脱离现实存在的空想空间,空洞的气氛热烈而活跃,人们鼓起万倍的勇气向一个空想的目标进发,势不可挡,根本就没有力量可以阻止这种势态的发展,最后是大家一起掉进这个空想的世界里,”这时就是“绝对物质”的量变过程,因为人的意志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灵魂处于脱离现实存在的阶段,这种情况就是“绝对精神”与“绝对物质”高度统一的时期,“绝对精神”与“绝对物质”就形成了一致性。看最新章节就上网【】

    这就是“绝对物质”,“绝对精神”并那么复杂,“绝对物质”就一个概念,是肯定与否定的绝对统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