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不同文化产生不同的结果



    西方哲学更多的是在分辨是非曲直,而中国哲学受易经影响着力点则在辩证统一上下功夫,把原本直观的东西复杂化了,用辩证思维看问题,得出的结果也是复杂的,多元化的。

    所以说西方哲学定义上很模糊,宽泛,开放,但是在分辨是非上很简单明了,单一的指出存在与不存在的关系,不涉及过多的范围。而中国的哲学在易经的影响下定义范围很明确,很狭义,只在阴阳合同,天人合一上看问题,把原本单一的问题复杂化了。因为合同与合一没有界限,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你辩证地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个事物就复杂化了。原因是你我合同必然产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后果,辩证到底也是你我不分,敌我不分的结果。

    西方的哲学定义很模糊,在爱与智慧之间定义事物发展的过程,寻找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科学原理。实践事物发展的过程,这种思想方法就是很宽泛,很开放的。但是当西方人用爱心与智慧研究核心价值观时,认识却很单一,就在一加一等于二上看问题。只在事物存在与不存在,人体与灵魂上看问题。

    当你看西方人拍摄的大片时,无论影片多么拖沓冗长,影片的内容只在善与恶上看问题,核心辨证思维永远不偏离西方人对事物发展存在与不存在的考量,这就是西方人的核心价值观,直接明了,单一清楚。

    而中国人由于受易经的影响,在哲学,思想学上定义很清晰,明确。只在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上看问题,张目取像,必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合同,天人合一上寻找问题的原因,实践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

    中国哲学的进门口很狭义,单一,但是在用思维的方式研究问题时,却很复杂,很宽泛,很模糊。

    正是由于受易经原理的影响,中国人在一元复始,二元进制,三生万象原理的影响下,认为事物发展到三就是万象更新的宽泛,模糊的界面了,你可以无限遐想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这也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源泉,孔子“仁政礼治”,“为政以德”的思想出处。

    中国人早在二千年前就提出事物发展不是静止不动的,事物表面的静止并不代表事物的内质没有变化,事物内在存在阴阳互生互斥的作用,而西方的经验主义者到十九世纪才提出事物发表存在合同作用,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经验与自然之间可以有连续性,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兼收并蓄的统一整体。

    这个思想等同于中国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想。

    中国在战略上喜欢用周易思想分析战争事态,在战术上喜欢宽泛,模糊的辨证思维模式,但在看待战争结果上又回到易经思维的原点上,单纯用白与黑,一二得二的思维逻辑看待战争的发展与延续。对待战争结果只看胜败,所以中国人只对胜利者给予荣誉,而对失败者,战俘只有一个待遇,踩在脚下,败者为寇。

    但是西方人在看待战争问题上恰恰与中国人相反,西方人在战略战术上单一的取舍进攻与后退之间的关系,战略战术上很清晰,明确,就是在进攻,撤退上取舍战争的发展与延续。但是在看待战争结果上很宽泛,很模糊,对胜利者与失败者没有清晰的界定,在西方人看来,只要你参与战争你就应该得到荣誉,所以西方人对待参加战争的人一视同仁,即使你成为战俘也一样光荣,并不可耻。

    这一切与中国的易经有极大关系,易有变色龙之意,所以从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可以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大家都知道西方的教育制度与中国的教育制度有截然不同之处。

    在西方上大学进去很容易,但是你要想拿到毕业证书却很难。你必须学到真才实学才能走出大学的门槛。而在中国要想上大学就太不容易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想进大学的门可不是容易事,特别是想上一所好的大学,与登天好有一比。但是只要你考进去了,出来就容易了。

    中国的大学是进门狭窄,内里宽松。西方的大学是进门宽松,里面狭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