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古佛宗-第2/5页





    身,身是人体的枢纽,力量传发的主宰。古谱上有云:出手以手为妙,进步以步为奇。但无论是出手还是进步都要以身为要。身以滚而进,手才能以滚而出。身为身体三节之中节,如中节不明,全身皆空。动、静、急、徐,闪、展、腾、挪、尽在身法。

    法即为方法,练习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练习的效果。眼法、手法、身法、步法等方法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这才构成了佛家拳。佛家拳的练习方法分为定势练习法和不定势练习法。所谓的定势练习就是沿着套路一招一势的去练习,练习的过程是一个定势。而在实战运用时就是一个不定势。定势是不定势的雏形与基础,我们练习定势也是为了将来不定势的需要。从定势到不定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练习,才能从定势逐渐向不定势转变。

    步,三节中的根节,乃人体万力之源。顾名思义,步也就是人体基础的基础。佛家拳中的桩功就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点,它要求步之出入、落地、进攻、进退都稳如泰山。弓、马、扑、虚、歇等步行要轻盈敏捷、变换灵活。佛家拳的步还讲究“向前一进踩,后退一回跺”,这也是佛家拳步法的独到之处。

    练习外五行,主要是练习动作的协调与配合、练习佛家拳法中身法八要:起落进退、翻侧收纵。起就是起横落顺,起要展身而起,落要缩身而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进步就踩,退步就跺。进步要低,退步要高,步到身到,偎身靠打。翻身要砸,侧身要快。翻身顾前后,侧身顾左右。收要缩身,纵要猛发。收如伏猫,纵如猛虎。每个动作都要按照身法的八要去练。在眼、手、身、法、步中,眼为旌旗,手要开合,身要转动,法要变化,步要进退。练习第一境界者,此为首要。

    精、气、神、力也是佛家拳第一境界练习者需要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即精神,佛家拳的精神主要是从身体的四个方面体现出来,这四个方面就是“四梢”。即:发为血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指甲为筋梢,在出拳的同时必须四梢齐。发,要怒发冲冠;牙,牙可断金;舌,舌可摧劲;指,指如钢钉。

    气即为气息。佛家拳谱中有:一气通天地,二气隔山河之说。何为一气,一呼一吸为一气。呼吸与动作的开合收发是相互照应、相辅相成的。吸为合落,呼为开起。在收发中,收为吸,呼为发。吸时犹如万道钢绳缠身,呼时用万均之力抖身而发,挣断钢锁。呼吸调整的是否得当,运用的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你的出拳的力量和速度。影响着你全身的协调和动作的规范性。古人云:练拳先练气。因此说练气也是练习佛家拳的一个重组成部分。我们在练拳前,首先要气沉丹田。何为气沉丹田,就是用意识引导气感下行而获得的一种对丹田的刺激,并使身体重心下降,步架稳沉。气沉丹田后还要意守,就是排除杂念,全副精神注意到丹田之内,耳无闻、目不见。心不外驰、锁心猿、栓意马,一心一意体会真气之活动。佛家拳的八段锦在练气上就有着其独到之处。

    神,神及为神韵。练其行,需有其神,是为韵。佛家古拳谱有云:头如猴行,身如龙行,步如鸡行。也就是说在练习佛家拳时,头要有灵猴般的灵敏、多变。身要有神龙般的矫捷、灵活。步要有雄鸡般的轻盈和沉稳。练拳时,大,要有大江之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之磅礴。小,要有清风拂细水般的静逸。用身法练其行,用心云体其韵。

    力,是为力量。佛家拳在发力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有其独特的发力方法。这也是佛家武术在凡间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其有三大发力阶段:一,通过练习桩功,外五行有机配合而发出的力量是为本力。二,在动作正确规范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靠身体灵活多变产生的力量叫巧力。三,在围身靠打短兵相接时,用潜意识带动全身各个部位,将力量凝聚于一点而发出的力,叫寸力。在此境界中,力量在进攻变化时要形成一种自然之力。是为外五行与精气神气合为一体崩发出人体潜伏的力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