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九零章 两边下注-第2/3页





    科尔沁左翼‘蒙’古部落在‘女’真与大明今后的战争严格保持立,以此换取与大明朝之间的官方互市贸易。

    斋桑对塔尔河以南库伦部‘蒙’古人这两三年的快速兴起,不光是有着羡慕嫉妒和恐惧,而且他也深深地明白库伦部之所以能够快速兴起的原因。

    一个原因是,库伦部得到大明朝辽东镇源源不断的援助。

    另一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库伦部拥有与大明朝官方和民间商人互市贸易的特权。

    库伦部的首领恩赫巴雅尔不仅能够从大明朝得到大批的粮食,而且还能够从大明朝那里购买到草原根本生产不出来的大量铁器。

    这些铁器之,除了刀剑、箭镞之外,连铁质的盔甲都能够用牛羊和马匹换取,甚至那种传说的水泥‘混’凝土,库伦部的‘蒙’古人都能够大量地得到,这是什么样的机遇!?

    在斋桑看来,正是这种与大明朝的互市贸易特权,才使得库伦部在短短几年之内从一个总人口尚未过万的小部落,通过收编东‘蒙’古草原的各部流散人口,而一跃成为了人马部众多达三万多人的大部落,甚至成为了一个能够与他的科尔沁左翼相抗衡的‘蒙’古部落了。

    真说起来,如今西拉穆伦河和西辽河南北的东‘蒙’古草原,只剩下了三支较大的而且立场鲜明的‘蒙’古部落了。

    一个是,包括科尔沁前后左右四旗在内的科尔沁‘蒙’古诸部。

    另一个是,较早投靠大明朝并从得到了不少实惠的喀喇沁‘蒙’古诸部;

    还有一个,是在科尔沁召集的东‘蒙’古联军征讨喀喇沁‘蒙’古诸部的战争临战倒戈投靠了大明朝的库伦部。

    如今从人马部众的规模来看,仍然是包括科尔沁四部在内的科尔沁‘蒙’古人占有优势。

    但是若从各部在草原的生存能力来说,不管是昆都仑汗布尔哈图统领的喀喇沁诸部,还是这几年来靠着收编草原流散人口才快速兴起的库伦部‘蒙’古人,都科尔沁四部要强许多。

    因为,喀喇沁诸部和库伦部的‘蒙’古人,都有大明朝的支持,都可以与大明朝进行互市贸易。

    对于这一点,在科尔沁四部之位置最为靠南,也最为接近大明朝势力范围的科尔沁左旗贝勒斋桑,内心已经十分清楚。

    崇祯三年冬到崇祯四年‘春’的塞北草原,各部落饥荒的情况要后金国内好一点。

    对他们来说,天气的干旱与寒冷是一样的。

    但与往常频繁发生的雪灾不同的是,严重的干旱在让草原的牧草枯死得更早的同时,到了往年厚重的冰雪覆盖草原从而造成雪灾的月份,草原并没有降下大雪。

    草原的牧草虽然早干枯了,不过仍然可以给过冬的牛羊提供一些草料。

    有了草料,牛羊不会成批成批的饿死。

    而有了牛羊,草原的‘蒙’古人有了衣食来源。

    算是遭遇了旱灾,部落里的牛羊往年会少一点,但是也不至于什么都没有,以至于让大量老弱人口冻饿而死。

    尤其是喀喇沁和库伦部的‘蒙’古人,他们的情况更是要科尔沁四部和漠北‘蒙’古诸部好许多。

    因为大明朝辽东、蓟北和宣大沿边各口的贸易,并没有对他们这些归附的外藩‘蒙’古部落关大‘门’。

    相反,皇明内务府以及九边各口的商行商贩,不仅能够与他们进行贸易,而且只能与他们进行贸易。

    如今,库伦部的‘蒙’古人与来自大明朝辽东、蓟北以及边内的商队,主要在营州城(三座塔,即后世辽宁朝阳)内贸易。

    而喀喇沁诸部则更加宽松,既可以在营州城贸易,也可以在宁城、八里罕甚至是热河城,与南来北往的大明官方和民间商队贸易。

    他们手里的牛、羊、马匹和‘奶’制品等等草原常见的东西,都可以为他们换取足够数量的草料、盐茶、烈酒和粮食,如‘棒’子面、土豆干、地瓜干。

    尤其是‘棒’子面和地瓜干这两种在大明境内产量高、价格又低廉的粗粮,在崇祯三年冬至崇祯四年‘春’食物匮乏的东‘蒙’古草原,成了许许多多喀喇沁部和库伦部‘蒙’古人的救命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