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望文生义-第2/3页





    冯见雄此言一出,下面的观众倒是没觉得什么,但评委们立刻察觉到了一丝不太寻常的气息。

    而反应最明显的,则是正方的几名辩手了。

    “什么意思?这是想激怒我们么?故意暗示‘我让牌都能赢你’?这种雕虫小技,我们怎么可能中计!”胡彪微微有些心浮气躁,旋即立刻意识到这有可能是对方的心理战,于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冯见雄要辩的是“穷未必思变”,这种环境下把自己渲染成一个机会主义者明显是不合适的。

    “最后是反方四辩,同样是法学院二年级的虞美琴同学!”

    胡彪一走神,萨贝宁已经介绍完了全部人员,然后草草说几句过桥的台词,就宣布比赛正式开始。

    胡彪给了队友颜若男一个鼓励的眼神。

    颜若男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中规中矩的开场陈词。

    当然,到了这个级别的国际赛场上,“各位尊敬的评委、嘉宾、观众大家好”之类的傻里傻气开场白肯定都省掉了。

    大家都是直入主题,非常干脆。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悠久伟大,饱经磨难而不断续,久历危机而终能克服。而‘穷则思变’,毫无疑问也是古文明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智慧财富之一。

    穷则思变一词,演化自《周易.系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凡事发展到尽头、再无前路,或困顿无继,或贫乏无奈,则必然要想办法变通,才能存亡继绝……”

    对面的一辩南筱袅听到这儿就默默在心里念叨:“这个打法还算可以,没有走冒险激进的路数。至少直接承认了‘穷则思变’的意思是‘贫困/绝望了就要想办法变通’,而不是吊书袋子强行附会《周易》上近似语句的原意。

    既然如此,我这边开场陈词中关于定义的立论也可以删掉一小节,能省出20秒钟,把C方案的煽情套话加进去几句,然后放慢点语速。嗯,3分钟应该没问题。你行的,每套方案都练过好多遍了……”

    南筱袅在提纲上随手勾画了几笔,自己看得懂就好。

    钩完之后,她就对身边的冯见雄投去确认的眼神,并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目光,和冯见雄缓缓而坚定的点头。

    《周易》当中,“穷则变”的原意,相信只要稍微对文化有点尊重,百度百科一下,都能知道,是“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

    而不是望文生义者们想当然的“贫穷了就要想办法改变”。

    换句话说,关键在这个“穷”字,是穷尽、发展到头的意思,原本跟贫穷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是,对方不可能走那么偏的,他们肯定会乖乖和我们辩‘贫穷/穷困就要想办法变通’。因为‘穷则思变’和《周易》中的原文相比,多了一个‘思’字,有了思,谈的就不是客观事物自动发展的规律了,而必须是谈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我相信对方不会行险的。就算他们看了百度百科,强行把辩题往周易原意上靠,我们也可以指出这个‘思’的不同,让他们白白丢分。”

    这番话,就是赛前冯见雄反复和南筱袅强调过的。

    当然,如今在比赛场上,他不可能再碎碎念,只是一个眼神,就把上述内容用“调用指针”重新输入给了南筱袅。

    一场定义战,就在双方都没有开口的无形之中,直接结束了。

    就像电影《英雄》里,李连结和真子丹“在意念中决斗”。

    比赛的基调,至少已经定在了讨论“贫困/穷途末路”就要如何如何,而不是空对空的谈“物极必反”这种玄学命题。

    “……马克思说过,当市场产生一种需求,它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技的进步。古往今来无数的例子,都证明了需求和不足,才是激发向上的本因,也是催人奋进的源动力……”

    “……如果穷不生变,为何会有无数的欧洲困顿者踏上横渡大洋的险途,远赴美洲垦殖开拓、哪怕面临可怕的疫病、天灾、蛮族也毫不畏惧?如果穷不生变,为何会有无数寒门学子悬梁刺股,以求一朝登上天子之堂;为何时至今日,还有无数农村中学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奋力一搏?因此历史早已证明,穷则思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