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带节奏的都封了-第2/3页





    当然,按照这种算法,实际上设备在财务上已经折旧掉了。以后再有销售额,所有的毛利无需再摊销前期设备折旧,纯利率会高得多。

    在2008年这个点,对于一个大学毕业一年多的女生,刚刚23岁,能够年入百万,还是在吃力不讨好的实业创业领域,已经是很励志了——如果田海茉不是遇上了冯见雄这种事业成功的变态,她已经足以傲视所有同期的校友了。

    对现状的危机感和不知足,依然让田海茉急于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契机。

    马和纱的“切糕创业”植入式剧情,被放在了《舌尖上的华夏》第二集里——冯见雄和陈导都知道,如果第一集就出这个剧情,未免会显得太硬,万一激起观众对“导购”的反感就不好了。

    而放在太后面的话,陈导内心也有些不安——冯见雄是知道经过他打磨点拨的《舌尖》,一定能延续另一个时空那种激起“民族美食自豪感大撕逼”的辉煌。

    但陈导并不知道。

    他也怕两集放完之后、收视率对赌不达标,后面的就没机会播出了。因此,把投资人的植入式剧情提到第二集,无论如何确保能在全国人民面前放一波,也算是“盗亦有道”,照顾了江湖规矩。

    田海茉知道第一集里并不会有她喜闻乐见的剧情,但她已然决定从第一集开始就追剧。

    ……

    众人瞩目中,十一国庆前的最后一个周末,《舌尖上的华夏》如期上映了。

    央视,纪录片部的牛部长,和制作公司的陈导,也聚首在一起喝了个下午茶,顺便关心一下第一手的收视率数据。

    一般情况下,播出部门的领导,是不会在每一档新栏目上线时,都那么关注的——毕竟央视每天都可能有新栏目上线,要是部门领导都亲临一线关心,那早就忙死了。

    不过,那些签了收视率对赌投资协议的栏目,却是不多的,几十个节目里说不定只有一个是这种合作模式的。

    所以,面对这种特例时,部门领导亲临也就不奇怪了。

    “陈导,有信心不,是骡子是马,这就得拉出来溜溜了。”

    导播室隔壁的一间小会客室里,牛部长端着普洱茶,轻轻吹了一下,很是淡定地问。

    反正播出部门已经把所有风险都转嫁了出去,他们是毫无心理负担的。

    陈导的表情,看起来也是很有信心:“牛部长,你就放心吧,这次的片子,我很有信心——别说,这次还真遇到了个值得交个朋友的投资人,懂行,又不瞎指挥。有时候偶尔来几句,听上去也都是切中了传统电视媒体的痛点时弊——人家能年纪轻轻就被中X部盯上,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

    牛部长抿了口茶:“那就看结果吧。”

    陈导拍着胸脯:“第一集我多不敢说,达标还是可以做到的。不过重播肯定会比其他同类节目更高。第二集收视率只会比第一集还要高,而且可能会高出两三成。”

    牛部长听了,心中暗忖:真要是有这种情况,只可能是第一集播出之后,引发了社会范围内的大讨论和线下的社交安利,否则是做不到的。

    莫非陈导对他的片子充分激起社会争议很有信心?

    隔壁的导播室里,许多屏幕上,相隔数秒时间差,先后开始播放节目。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一番感慨华夏大地地大物博、自然环境繁多复杂的“舌尖体”旁白,用一个让世人耳朵一竖的甜美、端庄、中正平和的女声念出来。

    随后,照例是最政治正确的西南少数MZ同胞的艰辛采集渔牧生活写照——某个名叫卓玛的黑黢黢但笑容甜美的姑娘,在滇南的十万大山中,拄着木杖一脚深一脚浅地和母亲一起采着松茸。

    剪辑的节奏非常明快,镜头的跳轴微微凌乱,却带来了一股意料之外的、体味生活仓促艰辛之美。

    从凌晨三点起床进山的原始零和博弈、到争分夺秒的现代化全球化商业分工。80块RMB一只的松茸被采购后,6小时内就飞到东京街头的高档食材超市,作价10000円出售。

    矛盾,冲突,原始,零和博弈。无数抓眼球的元素,短短两分钟内毕集呈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