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连环计-第2/3页





    结果1882年英国材料物理学家哈德菲尔德在实验中不信邪,在前人已经给出推演后,他继续重复试验4%、5%、6%……锰含量的锰钢,最后一直试到14%锰含量。

    然后,他突然发现“锰含量高于14%后,容易得到奥氏体结构的锰钢,不但非常硬,而且韧性也突然出现了极大的改良拐点”。

    这个发明第二年就得到了英国专利局的授权。

    所以,在材料科学领域,如果有人为了凑发明数量,即使是对已有已知组分的材料进行细化研究,也是有可能得到发明的。

    因为大多数材料学领域的现有技术,在申请专利的时候都是不可能具体到某几个成分的具体精确比例的,而是都给出一组百分比范围。

    假设某PVC管材的材质里,含有ABS工程塑料60%~80%,那发明人就会写60%~80%,而不是只写一个70%——那样的话,别人来一个75%就能绕开那个70%的专利了。

    但即使前人写了60%~80%,只要后人能证明说“在60%~80%之间的某一个点或者某几个点,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并不是前述一般概括所具备的理化特性。”那么这个后人的材料就能得到发明授权了。

    就像哈德菲尔德在前人“锰含量大于2%的锰钢性能如何如何”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出“当锰含量高于14%时,情况跟你们原来预测的曲线截然不同”,哈德菲尔德就能拿到发明——尽管从字面逻辑上来说“锰含量高于14%”是被包涵在“锰含量高于2%”范围内的。

    ……

    冯见雄谈笑风生,一通开导,顿时让朱虎觉得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哎呀老弟啊!你这真是……仗义!”朱虎眉开眼笑,连表情都懒得掩饰了,“老哥这些年见的搞技术代理耍嘴皮子的人也不少了,就没见过这种直接把行业内幕跟我直说的。一个个都装神秘巴不得我觉得他们的本事多高深……”

    朱虎这番话自然是有点儿自大了,因为专利代理人确实还有不少专业技能是挺高深的。冯见雄跟他说的,只是其中一鳞半爪而已。

    不过,此情此景,冯见雄也不会去反驳对方就是了。

    朱虎想到兴奋处,继续往下追问:“老弟,这事儿我就给你办了如何?你要跟我这边研发部的人怎么聊都行,看看我们公司有什么技术好挖潜贴金的。事成之后,我绝对价钱不会亏待你!”

    这都不用冯见雄揽活儿,对方就直接送上门了。

    可惜,冯见雄偏偏不想接这几个单子。

    这个单子,是他酝酿的一个引子,一个定时炸弹。

    于是,冯见雄摆出一脸苦相:“朱哥,这事儿我是想帮你的,不过有心无力呐——你也知道的,做品牌代理,那是不用资质的,是个人都能跑这个腿。专代至少要研究生毕业过了资格考试,或者本科生毕业工作两年后再考试。你看我一个大三在校生、刚刚20岁,像是有资格接这个活儿的么?”

    朱虎听得一脸不可思议:“蛤?你说没资质?这就虚了,没意思了。谁不知道资质就特么是给人挂靠乱借的。老子塞上图费那票客户、设计公司的,多少都没资质!遇到正规工程找城建设计院挂个名不就是了!你那么本事,还能被资质憋死?”

    冯见雄摆摆手:“这事儿真不一样,关键是我还有些独门之秘,挂靠给别人了,难免要被人学了去的。朱哥,只能请你见谅了——要不这样吧,你一会儿找品牌代理的时候,也可以问问,有没有人敢接你这个活儿的。很多代理公司是专利品牌版权都做的,你只要按我说的这套把关,也算是多条路子了。”

    朱虎又劝了一番,见冯见雄如此光伟正,也只好作罢。但是内心对冯见雄的景仰和信任之心愈发强烈了。

    还真是掮客界的一股清流啊。

    冯见雄见状,也借机又给朱虎面授机宜了一番说辞。

    ……

    从飞鸿管业离开,冯见雄当天下午又赶着跑了一家。第二天也照例,跑了剩下三个。

    措辞和套路,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剩下这四家里面,只有一家和飞鸿管业一样对“国家级高新企业”感兴趣——毕竟这东西难度也是很高的,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的公司只能望而却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