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阁下弱智,不足与高士共语-第2/3页





    放完之后,冯见雄一字一顿地点评:“我的原话……当时明明是说‘那些堵枪眼炸碉堡的……对不起,为了政治正确,我无意评价那些人’——从法律思维的角度来辨析,这句话明明是对‘对方提出的证据的证明效力’的质疑,而不是提出相反证据。怎么能说我认为那些人是被宗教狂热洗脑的呢?

    假设,法庭上,对方律师拿出一张借条,说我的当事人欠了钱,我通过质证说借条无法鉴定为真实、推翻了借条的证据效力、难道能等同于我直接胜诉么?当然不是!那只是破坏了一个证据的证明效力而已。

    同理,我当时只是说‘对方没法证明他们刚才举的那些例子是基于道德’,这并不等同于‘就一定是狂热洗脑’,完全还可以是别的嘛。”

    付成才不是学法律的,虽然当年也参加过新生杯、做媒体人也练过口才,却没有冯见雄那么细腻的思辨。他一急,就说道:“可你不是赢了比赛么!你不就是为了证明那些人是狂热洗脑么?如果你没做到这一点,你怎么赢的比赛的?”

    “那只能说,付学长你连基本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都不了解,看来很有必要回大一重修一下《法律基础》课。”冯见雄悲天悯人地可怜了一下付成才的智商,

    “当时这个辩题,我方证明的是一般情况、对方证明的是例外。证明一般情况的,可以给出几个正面例子——比如因为不温饱,就不能谈道德的例子,100%确然的那种,然后再给出一套理论推论。

    而证明例外的一方,自然需要举例驳斥我的观点。而我的那番质证,只要做到‘让评委看到反方没法对任何一个例子进行100%的动机论证’,所以他们所有的举例都不具有确然的证据效力,我就赢了——你们都已经是反方了,只需要举特例,要是还不能做到100%确然性,还混个毛啊?‘可能的可能’不是可能,有必然先例的可能,才是可能。”

    顾教授还是颇有思辨能力的,站在公允的立场上听取了双方的意见之后,内心也一下子倾向于冯见雄对。

    “可能”这个词,在辩论领域是只能针对宏观理论使用的。

    在面对具体的举例时,“可能”就是个屁——法庭绝对不会因为被害人“可能是A杀的”或者“可能是B杀的”就给嫌疑人定罪。

    “付成才!请你不要再无理取闹了。你已经被淘汰了。”顾教授终于亲自开口,呵斥了付成才。

    付成才惶然失措地看向王艳求救,王艳却不屑地扭过头去,根本不看他。

    他只能一咬牙,继续往下撑:“顾教授,你淘汰我我无话可说。但我要把自己的观点说完——就算你没有明说某个歌命烈士是被狂热洗脑的,但你至少说过他们的行为可能是不道德的,他们这样的义举,怎么可能是不道德的?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冯见雄一脸鄙夷:“你有完没完?刚才的录音没听清么?我什么时候说过可能‘不道德’了?”

    付成才急了:“你明明说的!”

    冯见雄冷笑:“你聋了么?我明明说的是‘不是基于道德’——就算你想简化成‘不是道德’,也行,由你。但你还想进一步把我的话偷换篡改成‘不道德’,那就其心可诛了。

    ‘不道德’,和‘不是道德’,是一回事么?天差地别!能够直接跟在‘不’字后面的,是什么词性?是形容词,不能是名词。

    我可以说人‘不美丽’、‘不善良’,这里的美丽、善良都是形容词;但我不能说你‘不人’,因为‘人’是名词。

    如果非要这么说,我还得加一个动词做谓语,比如你‘不是人’——没有谓语的时候,加个is,记住了么?小学语文老师教你的主谓宾定状补,你都学到哪里去了?

    同理,当我说人的行为‘不是道德’的时候,这个道德是名词性的,它和‘法律’、‘宗教’、‘自然’并列,并没有善恶褒贬之分,说‘不是道德’,并不是一种贬低。除非我说‘不道德’,这个道德才是形容词,有价值判断的感情色彩。”

    “说得好,思路很清晰。”顾教授和戴台长也不由自主地暗暗点头。

    付成才一看不妙,狗急跳墙地追问:“那凭什么你说比赛辩题上说的那个道德是名词性的,它就是名词性的?说不定当时辩的就是形容词性的那个‘道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