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知青来了



  “刘卫红!”江海洋离着很远就大声的喊了一声。

  刘卫红听见有人喊,吓得一激灵,一下子把头回过来,一看是江海洋,脸上露出了笑容。

  “江会计啊,吓我一跳,您过来有事?”

  江海洋说:“没啥事,上茅房去了,看见你在这,过来打个招呼。”

  “外面风大,要不进屋来坐一会?”刘卫红问。

  江海洋冲刘卫红摆摆手,说:“不了,你们宿舍都谁在呢?”

  刘卫红用手里的木棍子使劲的敲打着被子,每一棍子下去,就会有一团尘土从被子上飘起来,听了江海洋的问话,刘卫红把棍子随手扔在了地上,看着江海洋说:“就我一个人在,他们都去工地了,修水渠去了,我早晨可能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拉肚子,休息一天。”

  江海洋关心的问:“怎么样,现在好点了吗?”

  刘卫红说:“上午去卫生所开了几片药,回来就着温水吃下了,现在好多了,不向茅房跑了。”

  “那就好,我回大队部去了,你注意歇着。”江海洋说完回头就走了。

  “谢谢,江会计。”

  “你那被子都不保暖了,过几天我给你拿过去,让我妈帮你拆拆洗洗吧。”

  “好吧,那就先谢谢大娘了。”

  江海洋走了几步,又停下了脚步,嗓门提高了八度,对刘卫红说:“我媳妇给我生了一个大胖儿子,过几天请你们喝酒。”

  “是吗,那得恭喜你了,江会计。”

  江海洋为什么对刘卫红这么关心呢,主要是刘卫红是个好孩子,同时他的遭遇也让人同情。

  江海洋比刘卫红也没大几岁,运动开始前,江海洋刚刚初中毕业,后来运动一来,就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本来家里想让他继续读一个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可以到公社的中学教初中生了,运气好点有可能被分到县城的中学当个老师也不一定。

  运动来了之后,江海洋在生产队干了一年多的农活,后来因为他是大队为数不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被大队干部看上了,把他要到大队部做了会计。

  江海洋到大队部做会计做了几年时间,他清楚地记得,在1969年的时候,生产队又被上面分来了几个知青,其中就有刘卫红。

  刘卫红刚来的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原名叫刘曦,后来,在农村没几个人认识这个字,他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卫红,就这样叫开了,乃至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他的原名是叫什么。

  为什么江海洋对于刘卫红到来的时间记得这么清楚呢?那是因为包括刘卫红在内的几个知青就是江海洋亲自到公社去接回来的。

  江海洋清楚地记得那天发生的事,一大早,他和大队的车把式赶着大马车,到公社去接人。

  到了公社之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刘卫红,刘卫红看起来斯斯文文、弱不禁风的样子,连搬自己的行李都费劲,江海洋在一边看见了,赶紧过去帮一把手,一上手,就感觉刘卫红的箱子特别沉,于是随口问了一句,你这是带了什么贵重的东西,这么沉!刘卫红声音不大,说自己的箱子里就是一些书,没别的贵重的东西。

  装好了东西,知青们上了大马车,都感到很新鲜,因为他们在城里从来没坐过这样的马车,有的人甚至都没见过,尤其是一个女孩,战战兢兢地爬上了马车,一边爬一边问,这车安全吗?车把式笑了,说你放心吧,我这马车都拉过县高官,从来没出过事。

  车把式还真没吹牛,前些年他的马车确实拉过县高官,那个县高官是志愿军的一个营长转业到地方的。

  大马车走出去一段路,知青们都已经适应了,马儿在前面欢快的跑着,知青们在车上则欢快地叫着、喊着、唱着。

  从公社到大队,有将近15里,没有什么正经的公路,大部分是乡间的土路,赶着大马车要走上一个多小时,所以,江海洋有充足的时间和这几个知青聊闲天,通过聊天,对他们各自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到了大队后,江海洋把知青们的宿舍和食宿安顿好,然后介绍他们和之前来的知青相互认识,就回家了。

  再后来,喜欢读书的江海洋就经常找刘卫红借书来看,慢慢的他们就变得很熟了,对刘卫红家庭的遭遇也颇多同情,私下里给了刘卫红很多照顾,过年过节也请刘卫红和几个要好的知青到自己家里吃顿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