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第123章



沈霁在代州任职的第三个年头,战火的痕迹逐渐被抹去,因官府的大力发展,做主的杨业、沈霁又不是贪官污吏,代州的吏治在他们的治理之下十分清明,那些宵小之徒都被逼的远遁别州,百姓的生活距离安居乐业也更近了。

        代州这两年都没有什么天灾,沈霁将挖矿、冶炼赚来的钱,花了一部分去修筑城墙、营房,为了吸引外来人口和留住人才,她大搞廉租房、减免赋税、提供就业岗位。

        虽然无法逐一排查这些前来定居投奔的人里是否有契丹的探子,但代州的整体情况都在官府的掌控之中。只要这些外来人口投入到了耕作和劳动当中,那就能为代州带来生机与活力。

        沈霁实际接手代州的事务才一年半载,可代州的户籍数却增长了四百多主户,人口也增长了不少。

        作为对代州,乃至对刘汉政权时期的十个州的情况都十分了解的杨业也不得不佩服沈霁,还对左右说:“代州如今就跟沈通判一样,青春活力,散发着活泼的气息。”

        虽然他是知州,可实际上他的重心在军事上,很多民政上的事务都是沈霁处理的,他可不会这么不要脸跟沈霁抢功劳。

        左右附和:“沈通判行事不拘一格,为人又大胆、敢拼,代州在明府与他的治理之下,简直是枯木逢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更重要的是,沈霁不仅敢想敢做,她还有别人所没有的强悍背景啊!

        大家似乎有些理解当初赵老大为何要让她来代州了,换了别的新科进士,哪有她这种能力?

        来个有手腕和能力的官员吧,让他当通判,未免太大材小用了;来个年轻的进士吧,又没有足够的腕力和底气跟这儿的豪绅掰手腕,更没有能力整治一些乱象;所以思来想去,只有沈霁最合适。

        一般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文官都是三年一考核,有功有背景就升调,没有功绩也没有人提拔就只能平调,做得差的甚至会贬官。所以杨业认为沈霁在代州最多还会待一年,——照理说是一年半载,然而沈霁入职比较晚,而官职的调动一般会在三四月进行,因此就只剩一年时间了。

        沈霁也是这么以为的,但是没想到过完年没多久,沈亿陆就来家书了,问她回不回来参加他的七十大寿。

        沈霁:“……”

        七十大寿不是七十一岁那年才办的吗?她爹怎么这么着急?

        沈霁困惑,但往下看书信才知道她爹只是着急见孙子。

        果然隔代亲,她爹这样的老古板,竟然都会为了看孙子,而试图让她提前回京给他祝寿?

        呸,想得美!

        沈霁给她爹回信,说代州的公务繁忙,她回不去,而且孩子还小,不宜长途跋涉奔波。若她爹执意要今年办寿宴,那她只能派人送一份寿礼回去了。

        没想到她爹不依不饶,说既然她没法回去,那就让儿媳妇李云杳带着孩子回京,反正她现在身边有妾室,就让李云杳留在汴京带娃、奉养公婆。他也向赵老大讨了旨意,准许她回来参加老父亲的七十大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